緙絲——中國絲織藝術品中的精華(圖)

作者:戴東尼 發表:2022-06-25 11: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緙絲群仙祝壽。
緙絲群仙祝壽。(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緙絲,亦稱「刻絲」,是中國絲織藝術品中的精華,主要產地為蘇州。緙絲在織造時,各色緯絲(豎絲)僅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橫絲)交織,故緯絲不貫穿全幅,而經絲則縱貫織品,被稱為「通經斷緯」,給人以雕琢縷刻的效果。而一般刺繡和織錦的織法皆為通經通緯法,即經線和緯線都穿通織物的整個幅面。緙絲成品的花紋,正反兩面如一。古人以「一寸緙絲一寸金」來形容緙絲作品之珍貴。自宋代以來,緙絲作品多仿製古代名畫,技藝精湛,尤其是大幅的緙絲畫,品格高雅,具足富貴之氣,多為宮廷所珍藏,故而貴比金玉。緙絲之貴還在於其耗費工時巨大,以萬縷千絲巧工而成,「如婦人一衣,終歲方成」。緙技易學難精,雖摹緙書畫,並非簡單的照葫蘆畫瓢,需要純熟的工藝技巧和相當高的書畫藝術修養。

唐代的緙絲多為絲帶等實用品,紋樣題材一般以簡單的幾何形花紋為主,色彩主要是平塗的塊面,還沒有使用暈色匹配,故色彩層次不夠豐富,但有的已使用金線作地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裝飾性。

北宋的緙絲基本上繼承了唐代的緙絲技法,但花紋比唐代更精細富麗,更加賦予立體感和裝飾性。北宋的緙絲多用作書畫包首或經卷封面。南宋是中國緙絲藝術發展史上的巔峰,大都摹緙唐、宋名畫家書畫,風格日趨寫實,紋理均勻,細緻入微,形象生動。明代張應文所著的中國古代工藝美術鑑賞著作《清秘藏》評價說:「宋人刻絲不論山水、人物、花鳥每痕剜斷,所以生意渾成,不為機經掣制。南宋的緙絲工藝師有的能根據不同的物像,選用適宜的絲線,把原作摹緙得唯妙唯肖,宛若天成,極為精巧,其肌理質感之美,有時更勝於原作。」

元代緙絲一反南宋細膩柔美之風,具有簡練豪放、古拙蒼勁和渾樸寫實的特點。元代緙絲作品多盛行製作與佛教有關的掛軸,多採用金彩,獨具時代特色。

明代緙絲頗具精麗豔逸之風,與宋代緙絲的典雅莊重之韻,可謂各有千秋。明代緙絲有的加織金線或孔雀羽線。緙孔雀羽線的工藝是將孔雀翎毛上的羽絨—根一根的與絲絨拈合而成,如此織出來的花紋金翠耀眼,幾不褪色。定陵出土的明萬曆皇帝的緙絲龍袍即採用了孔雀羽來緙織龍紋,使龍袍更顯華貴。

清代緙絲生產的數量之多前所未有,除有大量實用品外,還有大量以佛像、書畫和詩文等為題材的上等製品。其中以乾隆時期的緙絲最為豐富和精美,用絲細勻、精巧牢固、緊密整齊、題材豐富,多為精品之作,有的整幅畫面使用色絲多達30餘種,構圖飽滿,畫面精美,是緙絲藝術中的無價之寶。

清 緙絲八仙 (圖片来源: 公用领域 故宮博物院)
清 緙絲八仙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緙絲的織造工具是一臺木製緙絲機,包括幾十個裝有各色緯線的竹形小梭子和一把竹製的撥子。織造時,先在織機上安裝好經線,經線下襯畫稿或書稿等圖案,藝人坐在木機前,按預先設計的圖案,不停的換著梭子來回穿梭織緯,然後用撥子把緯線排緊。同一種色彩的緯線不必穿過整個幅面,只需根據紋樣的輪廓或畫面色彩的變化,不斷換梭。織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換數以萬計的梭子,其花時之長、功夫之深、織造之精,可想而知。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