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2年5月9日訊】(看中國記者路克編譯)抖動的鏡頭對著一個在黑暗中領唱的女子,她清澈的聲音為愛國歌曲注入了一種精緻的美,掩蓋了她周圍的荒涼。她正在烏克蘭馬里烏波爾昏暗的防空洞裡唱歌,圍坐在她身邊的戰士們也在低聲吟唱。
她的名字是卡特琳娜(Kateryna),去年完成音樂學業後參軍,現在21歲時的她發現自己是最英勇的烏克蘭戰士中一員,他們在被俄軍圍困的亞速鋼鐵廠地下掩體中為自己的生命而戰。
她在這段非凡的視頻中的絕妙歌聲,已成為烏克蘭社交媒體的熱門話題。
This is how #Azovstal sounds.
— Anton Gerashchenko (@Gerashchenko_en) May 5, 2022
Video posted tonight by Nik Mark on his Facebook page.
Let the heroes be known and seen by the whole world 🇺🇦 #SaveMariupol #Mariupol pic.twitter.com/AHpTL33QY6
據《每日郵報》報導,上週四,另一名戰士尼克·馬克發布了卡特琳娜手持槍唱歌的鏡頭,她在烏克蘭內迅速被譽為「鋼鐵鳥」,因為她所在位置是亞速鋼鐵廠和而她的綽號是「小鳥」(Ptashka,Birdie)。
The girl who sang at #Azovstal is Kateryna, «Birdie», 21 y. She studied singing in Ternopil, acted in a local theater. She graduated, moved to Kyiv, began riding motorbikes and then she went to defend her country.
— Anton Gerashchenko (@Gerashchenko_en) May 7, 2022
God bless you, Birdie. Hoping and praying you will soon be free pic.twitter.com/jKb2uVmUHs
週四,在最後一批平民從亞速鋼鐵廠撤離後,亞述營指揮官舉行了在線新聞發布會,宣布他們將與普京的入侵部隊戰鬥到死。
亞速營副指揮官斯維亞托斯拉夫·帕拉馬爾上尉說,只要我們還活著,我們就會繼續戰鬥,以擊退俄羅斯佔領者。
可能有多達2,000名烏克蘭士兵仍躲藏在亞速鋼鐵廠中。他們的抵抗吸引了大量俄羅斯軍隊,挫敗了普京在今天勝利日閱兵前奪取這座城市的企圖。
據瞭解,經過74天的戰爭,身處馬里烏波爾的他們的處境十分惡劣。
這些戰士的堅決防禦受到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稱讚,但他們正遭受食品、藥品和彈藥嚴重短缺的困擾。
卡特琳娜的歌聲使她成為民族反抗的象徵,據瞭解,她來自烏克蘭西部的一個小村莊Sosnivka,在那裡熱愛藝術的她是一名富有創造力的學生。
她寫歌,在舞台上表演,並在報紙上發表詩歌。在從烏克蘭西部城市捷爾諾波爾一所藝術學院的歌唱系畢業後,她在參軍前在基輔的一家摩托車店工作。
「我們總是談論舞臺、藝術和日常生活,」卡特琳娜的一位老師博丹·馬尤克說,「她離開音樂去了另一個吸引她靈魂的職業。她本可以化妝和約會,但選擇了機關鎗和迷彩服。卡特琳娜的精神非常強大,她的血液中沒有一絲恐懼。」
卡特琳娜一直關注烏克蘭的歷史和人權,她在基輔生活時參加了集會。
「她曾經在一次集會上遭到毒打,但她從不放棄,」她的朋友瓦萊裡婭·帕納修克回憶道。
去年春天,卡特琳娜告訴她的朋友,她計畫參加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與俄羅斯支持的分離主義分子的鬥爭。
上完醫學課程後,為了避免驚動父母,她告訴他們她在醫院工作。但當她到達前線後,父母很快就發現了真相。
然而,即使是她最親密的朋友也沒有意識到她所處困境的嚴重性,直到上週出現的視頻顯示她參與了戰爭中最血腥的戰鬥之一。
'我感到震驚。我無法想像她在馬里烏波爾,」帕納修克說。
被困士兵的家屬正在請求國際援助。士兵們正在喝鋼鐵廠的髒水。關於食物,他們只有穀物和麵條。
亞述營的伊利亞·薩莫連科(Illia Samoilenko)在在線新聞發布會上說,他們必須戰鬥到最後一刻,因為撤到烏克蘭控制的土地幾乎沒有希望,而且他們擔心如果被俘他們會被俄羅斯軍隊殺死。
「投降對我們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我們不能把這樣的禮物送給俄羅斯人,」這位留著鬍子的軍官說。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