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州府天山之頂,有一座奉國佛寺。(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夢溪筆談》有一段記載,其中的描述可以看到傳說的屍毗王墓其實就是一個巨人的墳墓,從「脛骨長二尺餘,顱骨大如斗」來看這個巨人的身材大概是普通人的兩倍多。
延州府天山之頂,有一座奉國佛寺,寺內庭院中有一座墳墓,相傳是屍毗王的墓。屍毗王的記載出於佛書《大智論》,據說他曾經割身上的肉以餵餓鷹,直到割盡全身的肉為止。現在天山腳下有濯筋河,河邊有一個膚施縣。詳細考查「膚施」的意義,也和屍毗王的傳說相符合。根據《漢書》的記載,膚施縣是秦朝縣名,那時還沒有佛經,懷疑是後人附會的說法。
膚施縣雖然有唐人立的一塊石碑,但已經字跡風化石碑斷折不能辯讀了。慶歷年中,施昌言鎮的鄜、延等人,毀壞奉國寺並要改建為倉庫,挖開屍毗墓,得到多達千餘秤的炭,屍毗王的棺槨完全朽壞了,棺槨裡的骸骨還很完好,其脛骨長二尺多,顱骨像斗一樣大。同時得到玉環玦七十多件,其中有一件玉沖牙長一尺多,全都被官員們拿走了;金銀器皿,全都被服勞役者拿走了。
人們為了爭取珍寶,屍毗王遺骸差不多都被拉碎了,但還是用一個小盒子將其收斂後埋葬了。東上閣門使夏元像當時擔任兵馬都監,親自監督這件事,對我非常詳細說了此事。
原文:
延州天山之巔,有奉國佛寺,寺庭中有一墓,世傳屍毗王之墓也。屍毗王出於佛書《大智論》,言嘗割身肉以飼餓鷹,至割肉盡。今天山之下有濯筋河,其縣為膚施縣。詳「膚施」之義,亦與屍毗王說相符。按《漢書》,膚施縣乃秦縣名,此時尚未有佛書,疑後人附會縣名為說。
雖有唐人一碑,已漫滅斷折不可讀。慶歷中,施昌言鎮鄜、延,乃壞奉國寺為倉,發屍毗墓,得千餘秤炭,其棺槨皆朽,有枯骸尚完,脛骨長二尺餘,顱骨大如鬥。並得玉環玦七十餘件,玉沖牙長僅盈尺,皆為在位者所取;金銀之物,即入於役夫。爭取珍寶,遺骸多為拉碎,但佇一小函中埋之。東上閣門使夏元像,時為兵馬都監,親董是役,為余言之甚詳。
(資料來源:《夢溪筆談》卷二十一異事異疾附)
責任編輯:陳剛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