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歷史上各種大災難降臨之前,都會有神人或者是修煉人出來救人,只是往往不能明說。(圖片來源:Pixabay)
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廟台鄉省嵬村,有一座古城遺址,據當地人傳說這座古城就是西夏歷史上的名城:省嵬城。當時西夏國曾以此作為軍事據點,抗擊遼、金勢力,而此處流傳了許多關於地震的故事,告訴著世人醒悟的重要性、要能夠相信神明的點化,否則最後可能會出現過於慘重的教訓。
根據《乾隆寧夏府志・古蹟》記載:「省嵬城,在省嵬山下,西南去府一百四十里,西夏所築」,「省嵬山」就是現在的畫石山。
清代學者吳廣成編著的《西夏書事》中,有相關記載:「宋天聖二年(公元1024年)春二月,夏國公德明作省嵬城於定州」,「定州」就是現今的銀川北部地區。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專家在此做了兩次考古挖掘,證實了這是一座西夏城池,在二十一世紀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這一座城池是如何廢棄的呢?所有史書均記載不詳,例如據《明・一統志》、《朔萬志》記載:「省嵬城河東廢城,未詳其始」。可是在當地人中就有關於省嵬城被地震毀滅的明確傳說。今天就為大家簡介一下吧。據說西夏年間,省嵬城裡有戶人家,兒子出門在外,兒媳在家侍候公婆。儘管兒媳十分賢良孝順,婆婆還是百般刁難打罵。老公公心地善良看不過眼,常規勸婆婆,可婆婆根本不聽勸善。
有一天,兒媳婦早晨擔水時,看到街巷裡有個白鬍子老頭。老頭挎著個籃子,邊走邊吆喝,「棗梨、棗梨了」他喊的「棗梨」,諧音訪似在說「早離」。不過大清早的,街上根本就沒有人在意這個賣棗梨的老頭。兒媳婦把水擔回家,正準備往水缸裡倒,看到公爹就說:爹,我剛才擔水的時候,街上有個白鬍子老頭挺奇怪,一大早的就出來賣棗梨。公爹聽了,不由的內心湧現一種說不出的奇怪感受,認為對方可能不是一般人,恍如有一種強大的力量促使他一定要弄個明白。這股強烈的「第六感」或「直覺」讓他立刻問道:人在哪呢?你帶我去看看!兒媳把水倒在水缸裡,擔上扁擔,立馬帶著公爹去剛才碰到白鬍子老頭的地方找人。
公爹和兒媳一老一少趕到剛才遇到白鬍子老頭的街巷時,白鬍子老頭已經挎著籃子一路吆喝著「棗梨、棗梨」向城外走去了。兩人便加快了步伐去追白鬍子老頭。可是,明明白鬍子老頭就在前面不遠處,兩人卻怎麼趕也趕不上。兩人也就更加認定老者非同尋常,追的更緊了。
就在這一老一少追趕白鬍子老頭走出省嵬城不遠後,突然,大地劇烈搖動起來,剎那間煙塵四起,整個省嵬城天崩地裂般的坍塌並沉入了地下。好端端的一座城,轉眼之間便成了一片廢墟,除了緊跟白鬍子老頭出城的這一老一少,全城人盡皆罹難。
望著身後成為一片廢墟的省嵬城,這一老一少恍然大悟,原來白鬍子老頭不知是何方神人,一大清早借賣棗梨,諧音「早離」,向全城的人暗示災難即將來臨,趕快早點離開。遺憾的是,全城的人都沒有在意老頭,也沒有人參悟透白鬍子老頭吆喝聲裡的玄機。這是流傳在石嘴山地區的傳說,當然由於民間傳說在流傳中會有變動,所以也有其他的版本流傳。
另有一種版本傳說在省嵬城地震毀掉前追著白鬍子老頭,逃過劫難的是一對父子。
此外,還有一個版本表明,吆喝著「棗梨、棗梨」的並非是一名白鬍子老頭,而是一名老道人。傳說情節上也略有不同,大意是這名老道左手提著一籃棗子,右手提著一籃梨子來到省嵬城,他穿過鬧市區時大聲叫賣「棗梨,棗梨!」他的叫賣聲使街道兩旁生意人非常煩惱,人們以為這個老頭是個瘋子,便有意識躲開他,不予理睬。當大地震就要來的那幾天,老道又在脖子上戴了一串柿子,走在大街上天天喊著:「柿在眼前」諧音:事在眼前,可是人們並沒有理會他,他仍舊高聲呼喊著,但誰也不在意,誰也不知道老道最後是何時離開的。只知道突然地震了,省嵬城頃刻間陷入地下,整個城市變為廢墟,地面只留下了古老的城牆裸露千年,唯有幾個出城打水的人僥倖活了下來。他們此時才明白老道諧音點化的寓意,他們將老道人的故事流傳了下來,希望後人不要再重蹈覆轍。
不管這幾個版本如何不同,人們當時都沒有理解、沒有悟到諧音點化,不然得救的人可能會更多。為了讓後人永遠記住這個教訓,他們都把省嵬城叫做「省悟城」,意思就是要有悟性,能夠悟到、能夠相信神的點化。所以這個省嵬村還有一個名字叫「省悟村」。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全國開始普及辦理第一代身份證時,鄉親們的身份證上還都寫著「石嘴山市惠農縣廟台鄉省悟村」。
其實在歷史上各種大災難降臨之前,都會有神人或者是修煉人出來救人,只是往往不能明說,只能用包括諧音在內的各種方式點化人。就看人的悟性高不高,能不能悟到、能不能相信。省嵬城傳說中,人們都沒有悟到救人者的點化,所以最後只有極個別的人活了下來,將歷史的教訓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