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則百惡自滅。(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
《忍經》為元朝人吳亮所著。元成宗大德十年丙午(公元1306年),杭州人吳亮彙集歷代名人有關「忍」的言論和歷史上隱忍謙讓、忠厚寬恕的人物、事例彙編而成《忍經》一書。《忍經》是一部寓意深刻、濟世勸好的良書。
《忍經》中有近百個故事,是歷史上真實人物關於「忍」的實例。本篇筆者為讀者介紹《忍經》中關於北宋名臣杜衍的事跡。
杜衍,字世昌,唐朝名相杜佑的後人。宋仁宗特召杜衍為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內銓。杜衍歷任知審官院、知永興軍、樞密使等職。慶曆四年,杜衍官拜同平章事,支持「慶曆新政」,為相百日而被罷免。慶曆七年,杜衍以太子少師致仕,累加至太子太師,封祁國公。杜衍死後,獲贈司徒兼侍中,謚號「正獻」。
【原文】語侵不恨——杜衍曰:「今之在位者,多是責人小節,是誠不恕也。」衍歷知州,提轉安撫,未嘗壞一官員。其不職者,委之以事,使不暇惰;不謹者,諭以禍福,不必繩之以法也。范仲淹嘗與衍論事異同,至以語侵杜衍,衍不為恨。
杜衍說:「如今當權在位的人,大多愛指責別人的小過失,實在是不夠寬恕。」杜衍從做知州到任安撫使,從來沒有貶斥過一位官員。對那些不稱職的官員,就讓他們去多辦一些實事,不讓他們閑下來而有空偷懶;對行為不謹慎的官員,就用不謹慎會引來禍害、而謹慎能得福的道理來教育他們,不一定用法律來懲罰他們。范仲淹曾經跟杜衍討論事情時有分歧,以至范仲淹用語言傷害他,他也不記恨。
杜衍的事跡主要見自於《宋史・列傳第六十九》。
杜衍以善於治獄聞名。杜衍曾以太常博士之職為河東路提點刑獄,升任尚書祠部員外郎。他巡視潞州時,澄清冤案,知州王曙因此寫了《辨獄記》。高繼升知石州時,有人誣陷他勾結外族策劃變亂,將其逮捕捉拿。此案久不判決,杜衍辨明這一冤案,將誣告者治罪。寧化軍守將將人審訊定為死罪,案情不實,杜衍反覆核實加以改正。守將不伏罪,上訴朝廷,朝廷詔令刑獄複審,果然那人罪不當死。杜衍又移任京西路提點刑獄,並調知揚州。
杜衍為政嚴謹細密,不用嚴刑來督責官吏,但官民也畏懼他的清廉嚴整。仁宗召他為御史中丞。杜衍上奏認為應常召見中書、樞密的官員,多聽取其建議。他針對當時豪商大賈賤收貴賣、囤積居奇困擾民生的情況,提出「年有豐凶,穀有貴賤,官以法平之,則農有餘利」的常平之法。
杜衍兼判吏部流內銓時,根據因選補條律繁多冗長,使得官吏大多受賄、鑽法律的空子的現狀,立即頒發給屬吏函裝銓法。杜衍盡力閱覽,將本末典折全部瞭解清楚。次日,他命令其他官吏不要升堂,各自在本署聽取行文書,選舉之事全部由自己決定,使官吏不能謀取姦利。數日後,杜衍聲震京師。
杜衍後改知審官院,任內按在吏部時的辦法裁決取斷。再升任為工部侍郎、知永興軍。當地有位百姓白天失去了他的妻子,杜衍用計捕獲了罪犯,將被埋的屍體發掘出來,還發現被罪犯殺死的其他兩位婦人的屍體。秦地人大為震驚。
遼夏交戰後,參知政事范仲淹宣撫河東,想親自率兵出戰。杜衍說:「兩國正在交戰,軍勢正盛,不可輕易出兵。」范仲淹在仁宗面前與杜衍爭議,並詆毀杜衍,言辭十分尖刻急迫。范仲淹曾以父禮服侍杜衍,至此為公事與其紛爭,但杜衍並未因此而忌恨他。
杜衍在朝廷內外任職,封還內降,杜絕私情。杜衍喜歡推薦賢士,阻止佞幸之徒,因此小人多不高興,忌恨他。
杜衍清廉正直不積聚私產,退職後,寄寓南都共十年,房屋簡陋狹小,只有數十楹。出入隨從的人約十來人,戴烏帽、穿皂綈袍、系革帶。有人規勸杜衍穿居士服,杜衍說:「年老謝職,還可以盜用高士之名嗎?」
杜衍善詩,工書法,所寫正、行、草書皆有章法,為世人推重。
《宋史》讚杜衍為「賢相」,「勁正清約,皆能靳惜名器,裁抑僥倖,凜然有大臣之概焉」。
歐陽修讚杜衍「為人清慎而謹守規矩」,「天下至公之賢也」。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