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2000年的古劍 為何依然寒光四射鋒利無比?(圖)

發表:2020-08-01 06: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青銅劍在黃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示意圖/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青銅劍在黃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示意圖/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1994年3月1日,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正式開始挖掘。這是本世紀以來巨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二號俑坑內出土的文物包括了:銅矛、銅弩機、銅鏃、殘劍等。其中還發現了一批青銅劍,長度為86厘米,劍身上共有八個棱面。考古學家用遊標卡尺測量,發現這八個棱面的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已出土的19把青銅劍,劍劍如此。

這批青銅劍內部組織致密,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紋理來去無交錯。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

科研人員測試後發現,劍的表面有一層10微米厚的鹽化合物。這一發現立刻轟動了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

在清理一號坑的第一過洞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一把青銅劍被一尊重達150千克的陶俑壓彎了,其彎曲的程度超過45度。可是,當人們將陶俑移開之後,令人震驚的奇跡出現了:那把又窄又薄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平直,自然恢復。當代冶金學家夢想的「形態記憶合金」,竟然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葬裏。

事實上,關於鉻鹽氧化處理的方法,絕不是秦始皇時代的發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掌握了這一先進的工藝。

春秋五霸時期,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一舉擊敗了吳王夫差,演出了歷史上春秋爭霸的最後一幕。歲月的流逝,使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靜靜沉睡在歷史的長河裏,後人幾乎已將它遺忘。

1965年12月,「越王勾踐劍」在湖北省江陵县望山1號楚墓出土。這一重大考古發現立即轟動全國,而更轟動的消息則來自對古劍的科學研究報告。

最先引起研究人員注意的是:這柄古劍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為何沒有生銹?它依然寒光四射、鋒利無比。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的原因,在於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鉻是一種極耐腐蝕的稀有金屬,地球巖石中含鉻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鉻還是一種耐高溫的金屬,它的溶點大約在4000℃。

本世紀50年代的科學發明,居然會出現在2000年前。誰能想像,秦始皇的士兵手裏揮舞的長劍,竟然是現代科學尚未發明的傑作?他們的技術源淵是什麼呢?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蘊藏著古人的高超智慧和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留待後人研究和探索。

責任編輯:輕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