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應清淡,少吃高脂油腻食物,多運動才健康。(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病入膏肓」的典故出自《左傳》,其原意指疾病重篤,已屬無可求藥,現多比喻事態嚴重,難以挽回。「病入膏肓」的故事,較為完整地記載了兩千年前的一個典型病例。由此可以看出,入膏肓之病,確實是險惡重篤之疾,難怪醫緩認為針藥無濟於事,不可挽回了。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不妨給晉景公作個「病案分析」,推斷一下,看他身患何病,為何離世。
公元前582年,晉景公身染重病,請桑田巫為其診治,桑直言不諱地說:「國君病勢深重,恐怕難以活到吃上新麥的時候了!」晉景公懼而且疑,特邀秦國名醫醫緩會診。醫道高明的醫緩診察完畢,便一針見血地指出: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不久,新麥開鐮,晉景公盛怒,暗暗思忖「桑田巫詛咒寡人,說我活不到新麥開鐮。今天,我要讓你看著我吃上新麥。」隨即,遣廚師以新麥為膳,並召桑田巫來見。打算先食麥飯,後殺醫者。正欲進食之際,腹脹驟作,急忙趕至廁所,即昏厥而掉入糞坑,一命嗚呼。
查閱史書可知,晉景公雖為一國之主,但出身庶民,歷經憂患曲折,戎馬生涯多年,在位19年積勞頗甚,直至其子為軍中主帥。據此推算,景公年齡當在半百以上。由此分析,他患老年病的可能性較大。作為國君,珍饈若林、美酒盈池、猛食暴飲在所難免;加之多靜少動,好逸惡勞,脂質代謝極易紊亂,動脈硬化實難排除。
醫緩診為病在「心下膈上」,據古典醫籍考證,心尖脂肪謂之「膏」,心臟與膈膜之間謂之「肓」,膏肓係指心區,毋庸置疑。可見心前區疼痛是晉景公的主訴,也是他召桑田巫診治的主要痛苦。也就是說,晉景公很有可能罹患冠心病絞痛。腹脹,可能為大便祕結所致。由於盛怒,加之便祕時用力排便,造成心肌缺血嚴重,產生絞痛性昏厥,以至倒斃廁房,這是晉景公猝死的主要原因。
生命在於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健康和鍛練成正比。(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今天,醫學科學的發展令醫緩望塵莫及,冠心病已不再是無可求藥的疾病,但是我們從晉景公之死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示。首先,生命在於運動。健康和鍛練成正比,衰弱與懶惰是伴侶。
醫學告訴我們「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確是至理名言。運動和鍛練可以揚清排濁,降低血中膽固醇水平,改善脂質代謝,抵抗動脈硬化的發生。惰性之水只能枯萎生命之苗,運動可以免除早衰。
飲食應清淡
其次,飲食應清淡,對於年長代謝紊亂者,素食尤為重要。國內外醫學界均注意到,高脂、厚味飲食是冠心病的溫床。過食則易產生代謝紊亂,引起或促進動脈硬化,形成冠心病。
再者,飽餐和不易消化的食物,會使胃腸的血液分配增加,心肌相應缺血,誘發心絞痛,甚至出現心肌梗死。
精神要舒暢
第三,精神要舒暢。中醫學認為,氣血相依,不可分割。情志調和則氣血流暢;情志失調則氣血逆亂。氣滯則血瘀,血瘀於心則變生心區疼痛。精神緊張、思慮過度、喜怒無常等因素常可誘發心絞痛,以致心肌梗死。
晉景公死於盛怒之後,暴怒使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性被破壞,冠狀動脈痙攣,心肌缺血加劇,出現絞痛性昏厥。可見,暴怒是冠心病的大敵。總之,情志失調在冠心病產生和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說,豁達大度、順乎自然,實在是養生益壽的祕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