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童年回憶!為何自己唱過卻沒發現?(視頻)

小皮球為何接香蕉油?

作者:Yi-hsin Lu整理 發表:2018-10-20 09: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揭密童年回憶!為何自己唱過卻沒發現?
很多人長大之後,聽見自己的孩子在唱著童謠,這才發現自己小時候的童謠又經過改編了,而原來當初的童謠是藏有秘密的。(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長高長大都是在不知不覺間的,我們往往透過一首兒歌、一段繞口令,才會猛然驚覺自己也曾經那麼的充滿「童趣」或那麼的「幼稚」。小編為各位準備了一些繞口令兒歌《小皮球》,讓各位重溫一下美好的童年回憶吧!

首先是諸君小時候會邀朋引伴來一起唸唱的繞口令

一、

大頭大頭,下雨不愁,人家有傘,你有大頭!

雖然這一個繞口令,主要是在講有大頭的人能夠在下雨時佔盡優勢,不過無論是下雨天還是大晴天,小編可都是聽過人如此念著。這就是充滿童趣的繞口令與童謠的樂趣,總因朗朗上口而不知不覺縈繞於心,即使當下情境並非詞句中所示那樣,或是你未必明白其真意卻久久難忘其音,而總不防地哼唱出口。

二、

炒蘿蔔,炒蘿蔔,切、切、切;(先以手掌在手臂上來回撥動,再以手刀輕砍手臂)

包餃子,包餃子,捏、捏、捏;(先以手掌在手臂上來回滑動,再接著捏手臂)

蚊子,蚊子,叮、叮、叮;(以食指戳手臂)

蚯蚓,蚯蚓,跑、跑、跑!(搔對方癢)

小編覺得,這是一個專讓大人逗小孩,或是讓孩子互相玩耍的繞口令,因為呢?從第一句開始到最後一句,兩個人都能夠互動,甚至在最後一句會出現去搔對方癢,致使對方為了躲避搔癢而出現向後逃的狀況。因此,這遊戲有時候到最後會變成互相追著跑,所以挺適合互相逗弄的。

然而,這一個系列的繞口令也有衍生數種版本(如下面的影片所示),例如:

炒蘿蔔,炒蘿蔔,切、切、切;包餃子,包餃子,捏、捏、捏;

汽車來了!叭、叭、叭;火車來了!嘟、嘟、嘟!


炒蘿蔔讓你的手通通動起來!

此外,還有其他繞口令都是眾所皆知,十分好記的,例如:「好孩子,好孩子,頂瓜瓜;壞孩子,壞孩子,打嘴巴!」而且,不只華人才會繞口令,連一些外國人都開始玩起這種既繞口又好玩的口令了呢!

揭密童年回憶!為何自己唱過卻沒發現?
你童年時都在玩甚麼遊戲呢?(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三、

小皮球,相交遊,滿地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這應該是很多人小時候都唱過的,可是到後來其實出現了一個更有名的版本,那就是「小皮球,香蕉油……」。有的人看到這,說不定頓時拍了頭一下,喊聲對!因為他記得的正是「香蕉油」,而非「相交遊」!不過,你都不好奇為啥有兩種同音的版本?

其實,這就有點像李白那一首被傳頌千年的《靜夜思》被改編成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吃便當』。」到底為甚麼要吃便當,沒有人知道,但就是念著念著就覺得好笑就好了。或許,這正像小編幼年時為了討個好玩所出現的行為,因為小編就曾與國小同學背念著李白的《怨情》時,會把「不知心恨誰」改編成「不知心恨『你』」,當下全班還有志一同的加重音調,並順道把手一指,指向了平時與自己打打鬧鬧的好同學,這時全體同學應當是最團結的時刻吧!

只是現在回憶起來會覺得,因為那時候才只是幼童,所以不懂字詞的重量,所以也就沒有多注意這話,其實放大來檢視,是比較不妥當的。

不過,比起貪圖好玩所做的改編,童謠裡的「香蕉油」並不是好玩喔!也不是毫無邏輯、純屬荒唐無稽。為甚麼呢?這就要從台灣經濟說起了!因為童謠中的這一句「香蕉油」,正是反映出台灣1960年代的經濟狀況:台灣當時的進口替代政策正值疲乏,幸虧依靠出口加工政策創造了經濟奇蹟。因此,「小皮球」象徵著「橡膠加工出口」;「香蕉油」則象徵著「農產品加工出口」。所以,整首歌謠的涵意為:輕、農工業與加工出口區遍布全台,製造業的平均成長率高達20.1%,原本28%到29%的世界佔有率,也攀升到31%。

除了這首童謠,倘若你仔細去探掘某些歷經改編的歌謠或繞口令,或許將會發現隱含其中的特殊意義,甚是有可能會發現時下不可言說,靜待後人挖掘的天大秘密。

四、

城門城門雞蛋糕,三十六把刀,騎白馬,帶把刀,走進城門滑一跤。

這段繞口令可真是傳播甚廣,因為它隨著地區的不同而演變出多種版本。上述這一個乃是台灣小朋友喜愛傳唱的版本。至於為啥是「城門城門雞蛋糕」,城門和雞蛋有啥關係?這應是語音的變形,最初應是幼童的發音不準確,使得「城門城門幾丈高」變成了相似音的「雞蛋糕」了。只是,不知道中國孩童是否能懂的這其中隱含的原因?

至於南京孩子與安徽孩子所唱的童謠,可就準確萬分囉!隨著小編一起來欣賞吧!

南京版本:「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大馬,帶把刀,城門底下走一遭。

安徽版本:「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大馬,帶把刀,走進城門繞一遭,問你吃桔子吃香蕉。

其實,無論是繞口令、童謠還是民間俗話,在歷經多年的傳播,勢必會存有坊間口耳相傳後的痕跡,也就是會出現符合了某一地屬性的「生產痕跡」。這是因為長輩生長在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裡,識字不多,因此對於某些趣味童謠或民間俗話僅能以口耳相傳,或僅能保留簡略的文獻記載。因此,我們若去爬梳融合了各地鄉音與殊異的風俗習慣的童謠、俗語等民間產物時,大致上能夠歸類出三種變化:

一、演變出符合當地語言或風土人情的類型。

二、演變成毫無關連性,或找不到邏輯性的字彙與詞句。

三、演變成毫無意義,不知所云的字詞。

如果你對於探索源初的民俗童謠有興趣,可以去採訪當地的知名耆老,或許能夠探詢到另一種新解釋,或是聆聽到更加古老的、僅僅是更早一輩的人才會知曉的故事喔。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