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益處的,那些記憶中的碎片會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永存下來。(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不要以為孩子小,旅行對他們來說沒有意義,其實,不在乎孩子能記著多少畫面,看過多少山水,而在於讓孩子感受到不一樣的風情,看到不一樣的人和物,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益處的,那些記憶中的碎片會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永存下來。
為什麼一定要帶孩子去旅行?可惜大部分家長都不懂!
很多父母不願意帶孩子去旅行。原因很直接,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記不住
孩子太小,看什麼都記不住,去了也白去,浪費金錢和精力;等他們大點吧再帶他們出去玩吧!
二、危險
旅行,就會有意外,有風險。會有吃不習慣的飯菜,會有等不到的班車,會有磕磕絆絆……但是,這不正是旅行的目的所在嗎?
我們不是想讓孩子更堅強嗎?不是想讓孩子會處理困難嗎?不是想讓孩子成熟成長嗎?
三、麻煩
帶孩子出去要攜帶很多的東西,大人還要照顧孩子,陪孩子太累,玩得不盡興。
四、去了也是白去的
不僅老一代父母如此,我身邊的很多年輕朋友,也同樣抱有同樣的想法。可是,和中國的家庭教育最核心的問題一樣,這些都是父母的想法,並沒有從孩子的感受、需求出發。
我發現很多的父母都是用「有用論」。譬如說彈鋼琴是有用的,玩沙土就是沒用的,學冰球是有用的,捉迷藏就是沒用的,讓孩子補習班是有用的,玩辦家家是沒用的,下圍棋是有用的,玩積木是沒用的……
「有用論」的思路,旅行,就是瞎玩兒,既考不了試,也沒證書,既加不了分,也不能算特長,當然是沒用的,也就不值得花費時間和精力在這上面。
孩子成長過程中,語文數學英文是知識,鋼琴美術體操的技能,這些是硬功夫;性格、情操、眼界、心理等等,則是軟實力。
就像一台電腦,硬體固然重要,核心競爭力其實是軟體。軟實力,是最重要、最核心、最能影響發展、最能營造幸福人生的關鍵因素。
有這麼個段子,說有個家境良好,品學兼優的男青年,大學畢業後,留在家鄉工作。過了幾年,他很想去南方闖蕩,卻屢屢不能成行。後來,聽說他不敢去南方的最大原因,竟然是他從來沒有離開過家鄉,懼怕一個人乘坐火車。
我不想絕對地說,他的命運受錮於小時候沒有去旅行。但是,如果他曾經去旅行過,至少不至於害怕坐火車,不至於害怕陌生的環境,不至於因為畏懼的心理,喪失了改變人生的勇氣。
在和孩子一起旅行之後,都會發現在短短的時間之內,孩子有了很大的變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一些歐美人攜家帶眷的旅行。媽媽和兩個大一點的孩子走在前面,爸爸手裡領著一孩子,懷裡還抱個嬰兒。
你可能又不理解了,嬰兒還帶他出來幹啥。實際上嬰兒可以感受環境的變化,空氣的變化,飲食的變化,家庭氛圍的變化等等。
這些變化為將來提升孩子的適應能力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經常有父母說等孩子大一點再說,大一點是多大?
旅行,就是這麼一個無法替代的成長課程。幾乎所有的家長,在和孩子一起旅行之後,都會發現在短短的時間之內,孩子有了很大的變化——這,就是旅行的魅力和魔力所在。
當然,有一些稍微有自理能力的孩子,爸爸媽媽就可以讓孩子離開父母,在一個集體環境中去旅行。在集體中又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最後,嫌麻煩的家長,我想說,旅行是加強家庭凝聚力的最好時機。
平時,工作忙,心情差,沒有時間陪家人和孩子。而現在有了一段完整的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沒有工作的牽絆,是多麼甜蜜和愜意的事情啊。
當然,如果在旅途之中,還不斷查郵箱回郵件,開著電話會議發著微信,那的確會嫌孩子鬧,嫌孩子煩。正說明家庭旅行的問題在於大人,而非孩子。要改變的,正是家長的心態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