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用美元匯率計算中國經濟總量,其經濟規模則遠低於美國。(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1月2日訊】西澳大學教授羅伯森(Peter Robertson)在澳洲「對話」(The Conversation)網站撰文分析,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等研究調查都顯示,中國早自前年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但這是引用「購買力平價指數(PPP)」當作計算基礎所產生的失真結果,若用美元匯率計算中國經濟總量,其經濟規模則遠低於美國。
澳州學者︰衡量經濟力應以美元計算該文指出,近幾年來,IMF、世銀等研究都指出,中國已躍居全球最大經濟體,以購買力平價指數來衡量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估計達十九兆美元,超越美國的十七兆美元(二○一四年數據);但這種計算方式已失真,誇大中國對全球市場的影響力。
購買力平價指數主要目的是在衡量同一時點下,各國購買相同物品所需支付價格的變化情形;通常落後國家的經濟體規模以PPP來衡量時,會比用GDP衡量來得大,主因是相同商品在落後國家售價,通常比在先進國家低,相同金額可購買的數量較大。
文章指出,購買力平價指數對觀光客是非常有用的參考,也是比較各國生活水準的方式之一,卻非衡量對全球經濟影響程度的指標。
文章強調,美元是全球主要計價貨幣,當一國進出口產品時,大多得依美元匯率計價,比較中、美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就不能使用購買力平價指數,應該用美元來計價GDP總額,以此計算,中國的GDP僅十一兆美元、約美國的六成,代表中國對全球經濟影響力也僅約美國的六成。
若按PPP計算,日本、印度及澳洲GDP總和是小於中國,但若改為美元市場匯率計算,三國加上美國的GDP總和則是中國的逾二倍。
羅伯森的結論是,中國雖是經濟大國,但要超越美國的經濟規模,還有一段長路要走,日本、印度和澳洲等亞太三大民主政體的經濟實力,也不該被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