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7月9日訊】這代人,指的是五十年代後期、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早期出生的人,也就是現在四十多接近五十、六十多接近七十的這些人,其實應該算是兩代人,但有著相同的境遇和可以預知的淒涼的晚年,所以就算做一代人來講。
這個年齡段的人也許是中國兩千多年來被整體折騰得最厲害的人,注意我說的是「整體」——請不要拿歷史上王朝更替的戰爭時期和太平天國的男營女營來說事,局部的動盪和整體的折騰是不同的。
雖然和局部的動盪相比,這代整體折騰最厲害的人沒有性命之憂,甚至沒有大規模逃難的顛沛流離,相反,看上去平靜安詳,有自己的小區公寓住所,其中大多數人還有一份不錯的退休金或養老金,但這並不等於「幸福的晚年」。
所謂整體折騰最厲害,指的是這代人的成長過程,遭遇了很多次政策性的捆綁、政策性的扭曲和政策性的摧殘。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先後經歷過五十年代的反右、大煉鋼鐵、六十年代初的大飢荒和長達十年的文革。現在的年輕人很想像「三鵝牌自行車」和一車白菜換棟樓的情景,這就是59年-62年的全國性大飢荒。
這三年出生的孩子很多都沒有吃過母親的奶水,很多母親連坐月子也是餓著過來的,據說全國共餓死三千萬人(這個數據到今天仍然有爭議,三千萬是比較得到公認的說法)。
這期間國家鼓勵生育,「人多力量大」,出現「英雄媽媽」,迎來全國生育高峰,很多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兄弟姐妹眾多,進一步加劇糧食危機。
接下來,從1966年開始,長達十年的文革,工廠停產,學校停課,從大批判、大辯論到文攻武衛,全國只有兩派人,造反派和保皇派。包括農村也是一樣;全國只有兩種顏色,紅五類和黑五類。到最後變成了一種顏色:紅海洋。
黑五類都被批倒批臭還被踏上一隻腳,永世不得翻身,在農村,黑五類的命運更加悲慘。
算起來,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整體捲入了工廠停工、學校停課等各種運動,被劃為黑五類的命運一落千丈,有多少人被批鬥、被流放就不知道了。
總之,人生軌跡是意想不到的各種轉折。
文革中後期,大規模的造反和武鬥結束後,是全國性的「上山下鄉運動」,知識青年到農村去,「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五十年代出生的城市青年都被捲入了這場運動,有多少女青年被蹂躪,男青年的人生陷入永遠的夾縫,就不知道了。
農村青年則除了當兵有機會跳出農門外,被死死地捆綁在了「廣闊的天地」裡,無論你的學業多麼優異,個人多麼有才華,沒有高考,也沒有一展才華的機會,所以那期間農村湧現出大量種田能手和能工巧匠。而國民經濟則到了崩潰的邊緣。
即使在最富饒的天府之國成都平原,糧食和生豬主產區,也吃不飽穿不暖,一個月半斤肉。這種極度貧困的狀況一直持續到1976年文G結束。
1978年恢復高考,全國統招以後,年輕人才有了上大學為祖國做貢獻的機會。
從整體上看,這代人相對完整的經歷了從49年以後三十年的歷次政治運動。農民還經歷了從各家各戶的單干到農業集體化最後是人民公社化。
到1979年,全國人民的命運又來了一次整體大反轉:下鄉的知青回城了,農村青年可以考大學了,公社化生產隊大鍋飯解散了,農村又開始實行包產到戶,各家各戶的單干了。
政策性的折騰。
接下來是一個新的三十年,是這代人命運又被大規模改變的三十年。這三十年有兩個重要轉折:從前三十年的鼓勵生育到強制計畫生育;從大量城市人口被迫下放農村到大量農村人口必須湧進城市。
從78年開始,全國開始實行計畫生育,一夜之間,全國城鄉鋪天蓋地出現「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好」的標語。五十年中期出生的人剛好到了婚育年齡,計畫生育成為「國策」,計生委開始唱大戲,不分男女強制結紮,第二胎強制流產,莫言的小說《蛙》就是因為這種描寫而得獎。
計畫生育政策強制實行了三十多年,只生一個孩子成為全國城鄉的普遍現象,直到2016年,有人驚呼人口紅利消失,才政策性允許第二胎,但整個六十年代包括七十年代早期出生的人已經沒有精力再生第二胎了。
他們老了。
在這代人老去的三十年中,政治運動的折騰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經濟運動:九十年代的開發區圈地運動和2000年以後的房地產運動。
這是一場連續性的土地大規模開發運動。
表面上看,是全國各大中小城市的急速擴張,以及大面積的城郊地區村莊、良田、森林濕地的消失,本質上卻是延續了兩千多年的中國老百姓以村莊為單位形成的零散居住格局的摧毀,由此而帶來的生活方式的極大改變。
這種改變不僅是農村院落景觀的消失,家庭雞豬貓狗飼養業的消失,四世甚至五世同堂的大家庭景觀的消失,更意味著千家萬戶居住和老人供養方式的改變。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兩千多年來,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社會福利保障和養老體系,在房地產運動大規模興起之前,除了少數有著單位福利的城市居民外,大量農村和城鎮人口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自然供養,所以自古以來有「養兒防老」一說。
老年人自然而然在已經分家另過的子女中選擇一個跟隨,其他子女則以錢物供養。這樣的話,老年人可以照顧孫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大多數家庭都能和睦相處,其樂融融,傳統文化「孝」字當頭,「尊老愛幼、侍奉老人」是中國人傳統中根深蒂固的觀念,所以說,大多數中國人從來沒有擔心過老了怎麼辦。
但是現在,這代人——五十年代後期、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早期出生的這些人必須要擔心「老了怎麼辦」了。
首先就是居住格局,房地產大拆遷帶來的是小區公寓,水泥格子,家庭副業只有寵物狗,油鹽柴米水電氣都需要花費,與村莊院落式居住不同,上樓下樓對於老人來說是個極大的障礙。
另外,這代人普遍只有一個孩子,這些孩子正處於青少年時期,事業包括工作都很不穩定,他們的成長過程正處於改革開放鼎盛期,有一種普遍的逆反心理和獨立意識,所謂代溝從三十年到三年越來越短,很多年輕人在婚後由於各種原因而不願再和老人一起居住。
可以合理推斷,在未來的二十年,遍佈全國的密密麻麻的小區裡將會出現大量的空巢老人,也就是獨居老人。這代人經歷過全國離婚率高峰時代,有大量的單親家庭、單身獨居人士,沒有離婚的夫妻,也會有一個先去世,留下的那一個勢必也會成為獨居者。
雖然最近幾年,國家大力推行社保養老,但這其實不是錢的問題,且不說微薄的社保金如何能保障獨居老人的生活自理,就算一筆不錯的退休金又如何能改變獨居老人的孤獨狀態?大概敬老院將成為熱門行業,老人餐也將成為流行趨勢,但這些是微薄的社保金無法負擔的高昂費用。
所以,這代人最不幸的不是成長過程的種種折騰,而是遭遇了這個國家兩千多年來最大的政策性改變:計畫生育只生一個和房地產大開發被驅趕上樓。
這樣的晚景確實很難想像:當你七十歲以後,漸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時,誰來噓寒問暖?誰來端茶送水?誰來聊天解悶?當你突發疾病,有誰在身邊?當你中風倒地,誰來扶你起身?也許,會有大量的老人不慎跌了一跤,就那樣默默地躺在公寓地板上絕望地望著天花板,會有大量的老人在經歷了灰霾、地溝油添加劑的長期熏陶後,在子女不在身邊的時候,默默地病死、凍死甚至餓死在冷冰冰的公寓裡,什麼時候會被人發現,一天還是一週,還是半個月以後?
只有天知道了!
這代人今天仍然活蹦亂跳著,但每個人都會有連廣場舞也跳不動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