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夏威夷的自然風光。(網路圖片)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許多人面對困境時往往著眼於其表象,深陷其中,忘卻了事物往往有一體兩面。有時看似無路可走,轉個念,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身兼激勵作家、部落客及企業主等多重身份的曼森(Mark Manson),多年前也曾面臨公寓租約到期、銀行帳戶只剩1,000美元的窘境。從一開始的分手低潮、變賣財產、勉強維持線上生意,在歷經5年、橫跨55個國家的流浪生活後,獲得無數的寶貴經歷、友誼與不同語言能力。最難能可貴的是,5個及時的人生領悟,跳脫了當年自我設限的許多觀念與條條框框,為自己及他人提供了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向。
人的幸福不分貴賤 尊嚴卻因環境而南轅北轍
心理學研究顯示,不論文化、貧富或是政治環境差異,大多時候人都可以迅速調整自己以適應環境並從中找到樂趣。人的快樂或許都不一樣,有錢人也許會因為一臺XBox360或是24小時送到家的達美樂比薩而開心,這樣的快樂在一群又窮、幾乎沒衣服可穿、手中儘是破竹竿跟繩子做成的簡陋玩具、穿梭在污水坑中玩耍的小孩身上同樣找的到。
快樂著實重要,關鍵在於心,心可以決定一己的快樂,不論身處貧民區、豪宅、海灘、山區或沙漠中。
人性尊嚴就不見得到處存在。有些地區人們無法獲得應有的尊嚴,有的被鄙視、欺騙、毒打、肢解、壓制、鎮壓。若無暴力、吸毒等健康問題,這些貧困地區的人若有機會活到中年,已經算幸運的了。
旅遊令人增廣見識,也令人意識到人生不只是尋求歡樂、追求快感。這樣的體悟令人成長,隨著對社區、人際關係連繫、自我表達、誠實等價值觀的更加重視,巨大的快樂與成就感也隨之在心中油然而生。
環遊世界拓寬生活視野 但也因此發現一己所知竟是如此有限
環遊世界可增廣見聞,提升看事物的廣度與高度。看歷史長河在不同文化彼此融合、衝撞下,對各國社會結構所產生的,是種種侵蝕亦或是激發出更美的火花?
有時在家鄉認為再平常不過的事物,對其他國家而言卻是如此的獨特。有時發現即便人們擁有相同的需求、相同慾望、相同的極端偏見,卻可以互為對立、彼此不對盤。有時發現看再多、學再多,似乎只是讓自己更深刻瞭解自我的不足,永遠都有更多事物等著自己去探索。不論是地理上、還是情感上,似乎有某種東西、事物或力量在侷限著自己,促使自己更加深入探索,直到頓悟自我的歸屬。環遊世界可以不斷地拓展一個人的視野,探索中也不斷地令人驚覺於自我如此的不足。
所謂一國或一個文化最好的部分往往是一體兩面的
每個文化特質都有其優缺點。文化特質越極端,其優缺點也越兩極化,往往也同時呈現了一個國家最好及最差的一面。
就像巴西最自豪的「巴西方式」,指的就是巴西人習慣用最簡單、最省時的方式做事,省下來的時間精力就用於休閑、沙灘足球賽及巴西傳統卡琵利亞雞尾酒豪飲。巴西人是最會聚會狂歡、最會度假的民族,花太多時間在享樂的結果,是腐敗的政府效率及至今仍停滯在1970年代的國家基礎建設。
這星球上大多數人其實並不在乎你的所言所行
日復一日熟悉的生活及人事物往往讓人容易為了一點小事就鑽牛角尖,甚至誤以為全世界都在關注自己,陷入「自己嚇自己」的框框裡、甚至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的窘境。
一旦旅居國外,生活恰恰相反,周遭不復熟悉、儘是新鮮,連出糗都可能是家常便飯。在那樣的環境下,即便是糗態連連,卻反倒讓人認清現實:大多時候,不管你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其實別人並不是真的那麼關心。
當你還在為自己說錯了話、出了糗態而尷尬不已,情緒身陷其中、無法自拔時,你發現地球仍在自轉著,所有的人像是若無其事般地彷彿這一切你所在意的糗事從未發生過一樣。
既然這星球上的大多數人其實並不那麼關心你的所言所行,那自己就該體認到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別讓「刻意去討好或取悅他人」綁住了自己前進的腳步。
旅行越多越容易忘卻原來的自己 這或許是件好事
很多人以「找自己」為旅遊的理由。表面聽起來似乎頗具深義,實際上不過是讓自己有個冠冕堂皇的藉口逃離現實中的一切,包括咄咄逼人的老闆、嘮叨的母親及一些令人感到壓力及厭惡的朋友。
試想一下,當自己回到家中獨自一人時,那不就正好是脫離那些擾人外在因素的情境嗎?那又何必以「找自己」去旅遊呢?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旅遊不也是外在因素的其中之一嗎?
儘管外在環境可以如此不同,但一個人的自我調適能力是不容忽視的。在古巴海灘悠閑的那個你是一個樣子,在芝加哥寒風刺骨的冬天坐在超冷斗室中的你是另一個樣子。在東歐旅遊的你是一個樣子,在多倫多與家人溫馨團聚的你又是另一個樣子。
諷刺的是,在對環境的高度調適驅使下,外在環境差異越大,所展現的自己越是迥然而異,有時越是容易令人陷入迷惘,搞不清楚到底哪個才是真實的自己。
畢竟在頻繁的旅遊情境下,生活中充斥著許多變動因素,很難去釐清單一變數對自己或對生活所造成的影響。或許在某一天突然陷入沮喪,到底是因為錯過家庭聚會?還是因為搞砸工作?還是因為在不同國度使用不同語言使然?亦或是其實自己早已經年累月沮喪很久只是到現在才浮出台面?一切看起來似乎如此模糊,令人不禁懷疑自我的真實容貌。
頻繁的旅遊帶來諸多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帶來許多懷疑,有了懷疑,為了在人生路上能繼續前進,就不得不對事物採開放的態度,拋棄既有的成見,卻也因此從中成長與發展。
長久處於對自我的不確定下,最後好像是置身於微妙的長期冥想一般,對於迎面而來的任何事物皆能坦然接受,因為自己真的不知道是否因為某種食物害自己生病了?真的不知道是否仍然喜歡東歐文化?真的不知道自己對於收入不平等現象的真實感受?真的不知道現有職業生涯之路是否為最佳選擇?太多對不同人事物真實感受的不確定性似乎讓「質疑」本身不再有意義,倒不如卸下防禦、敞開心胸,開始傾聽。
靜靜地傾聽各種人事物最原始的聲音,然後讓生活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