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開蝦殼,蝦裡有明顯的膠狀物質。
【看中國2015年07月17日訊】溫州市場現「注膠蝦」,業內人稱為增加重量。日前,溫州市民鄭女士在農貿市場購買了3只大蝦,回家後發現大蝦體內竟然被注射了不明膠狀物。執法人員表示該膠狀物到底是什麼,還要進一步調查。據一水產老闆講,一些冰凍的大蝦,因為在解凍後蝦會顯得乾癟,份量也會減輕,所以有些人會在蝦頭、蝦身上注射明膠,增加重量,也可以讓冰凍蝦賣相好,所以「注膠蝦」很多地方都有。(7月15日《現代金報》)
肉裡能注水,蝦裡能注膠。「食品科技」常帶給我們震撼,只有我們想不到,沒有不良奸商做不到,防不勝防。為了賺取幾個昧心錢,他們連良心都不要了。注水尚且對人體有害,注膠無疑安全隱患更大。怎麼辦?專家出馬,不厭其煩地為市民如何分辨「注膠蝦」支了幾招。看來,要想好好地生活下去,除了提高警惕、處處提防之外,還要將自己鍛練成食品鑑定專家。真累。
業內人士說,「注膠蝦」很多地方都有。也難怪,有這麼好的「先進經驗」,從業者又怎能不趨之若鶩、有樣學樣,甚至將其變成行規、潛規則?事實也確實如此,在過去幾年內全國各地屢有「注膠蝦」的新聞爆出,記者在百度搜索中輸入「注膠蝦」,顯示的檢索結果高達115000多條。於是問題來了:「注膠蝦」出現並非一天兩天,已經氾濫成災了,監管部門為何連「膠狀物到底是什麼」都不知道?也太后知後覺了吧。如果問題總是由消費者去發現、媒體去曝光,監管部門所起的作用又體現在哪裡呢?
現在的某些商家和行業,其弄虛作假、坑害消費者的招數層出不窮。像一直為消費者所詬病的賣螃蟹搭繩子的「行規」,至今依然如故。當消費者投訴的時候,有的地方的工商局竟公然表示,綁蟹繩應該控制在合理範圍之內,一般不超過半斤就行。一斤螃蟹半斤繩,就這還「合理」呢?這些執法部門是替誰說話?不知道「注膠蝦」再次被曝光,能否引起足夠的重視,徹底消除這一醜陋現象?
「注膠蝦」氾濫讓誰難堪?恐怕不僅是深受其害的消費者,更是各地的工商、食藥監等部門。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任由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氾濫成災,甚至最終形成「行規」,不是失職是什麼?商家每個害人「行規」的背後,都有著相關管理部門不可推卸的責任。要徹底清理這樣那樣的混賬「行規」,應當先從對相關部門的監管和問責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