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帝廟見到的關公,既非演義、亦非正史裡的關羽,而是按照後世人們的心理需求和理想觀念重新塑造和組合的關公。(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歷稽二十四史載籍,中華名將如雨如雲。然則能被後世尊為帝,敬為神,其廟其像遍於域中,遠及海外,獨關羽而已!
正史與演義的形象差異
與其說關羽是一個名聲顯赫的歷史人物,還不如說關公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某類道德形象的完美寄託。許多史學家都注意到,正史中的關羽與演義裡的關公,形象上存在著相當大的落差。
譬如,演義裡的關公跨一匹渾身如火炭的赤兔馬,舞一把八十二斤重的青龍偃月刀,戰必勝,攻必克,勇冠三軍,所向無敵。正史也承認關羽雄壯威猛,有「萬人之敵」,諸葛亮則恭維他是「絕倫逸群」。不過,在三國時代,與關羽武功處於同檔水準的將領還有不少,甚至還有超過他的。有史為例:曹魏大將龐德曾親自與關羽交鋒,「射羽中額」。當時,龐德常乘一匹白馬來往馳騁,「羽軍謂之白馬將軍,皆憚之。」頗有諷刺意義的是,依關羽的武藝高強,居然兩次被俘;尤其不可思議的是,身經百戰的關公之敗走麥城,竟然是被東吳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將馬忠所算計。過於懸殊的差距,使人不能不懷疑演義裡的誇張成分了。
關羽不為女色所動?
又如,演義裡把關公描寫成不近女色的大丈夫,曹操贈予他的十名美女,他一個不留地送入內門,令侍候甘、糜二位夫人。實際上,關羽還是喜歡美人的。史載:曹公與劉備率軍圍呂佈於下邳,呂布譴使秦宜祿出城求救於河內太守張楊。關羽聞訊長得很漂亮的秦宜祿之妻杜氏還留在下邳城內,便多次請求曹操:「妻無子,下城,乞納宜祿妻。」誰料孟德懷疑杜氏異常美貌,及城陷,曹操一見杜氏,「乃自納之」。由此可知,關羽並非像演義中所言,那般不為女色所動。
演義塑造的關公形象,深植人心
另外,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劉備,劉備敗投袁紹。關羽被擒後,曹操待之甚厚,意在挽留。關羽表示:「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為,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在官渡大戰初期,曹操命張遼和關羽為先鋒,率軍解白馬之圍。關羽望見袁紹大將顏良的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起首還」。由於曹操與關羽事先訂有心照不宣的君子協定,故曹操知道關羽要離開,即表關羽為漢壽亭侯,重加賞賜,關羽卻「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曹操手下欲追殺關羽,被曹操阻攔,說:「彼各為其主,勿追也。」裴松之曾為此評論道:「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義,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斯實曹公之休美。」《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正是依據這段史實,採取貶曹褒關的手法,動用四個章回的篇幅,濃墨潑寫,極力美化和大肆吹捧關公,捏造出「屯土山關公約三事」、「過五關斬六將」等一系列動聽、傳神的情節。
然而,正是靠這些精心刻劃、繪聲繪色的編造事跡,才撐起了關公「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的偉岸形象。可是試想:劉備和曹操是水火不相容的兩大仇敵,既然劉備與關羽關係極深,「寢則同床,食則共器,恩著弟兄」,為何關羽被俘後,一沒有自殺以盡劉備之忠,二沒有侍機刺曹以報仇,反而是欣然接受了曹操的厚待。
也許關公這樣做,是為生存第一的本能所驅使;關羽明明知道劉備投奔了袁紹,他不但不去幫助劉備,助袁紹一臂之力打敗曹操,反而幫助劉備的敵人斬殺了劉備朋友的手下大將顏良,解救了曹軍白馬之圍。也許關羽這樣做是為了求得自我心理上的平衡,也就暫時顧不得劉備的厚恩了。曹魏大將於禁和龐德也曾被關羽所俘,但龐德「不屈節而死」,於禁則因為投降而遭魏文帝羞辱,「慚感發病薨」。同樣受過曹操厚德的於、龐二人就沒有關羽聰明,運用義氣之術來解脫自己的困境。大概在關羽看來,身在曹營心在劉,投降並不排除義氣,義氣高於氣節。
民族塑造英雄形象
不可否認,每一個民族都應該而且有理由擁有自己崇拜的英雄形象。如果沒有,這個民族勢必造就一個英雄形象。一般而言,一個民族推出的英雄形象,雖不說十全十美,但在各個方面都是比較完美的,因而才能具有強烈的親和力、感召力和示範效應。
也有人曾經特別指出:關羽被清朝皇帝累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宜德關聖大帝」,乃是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滿族,籠絡漢族,軟化漢族反抗的一種毒辣的統治策略和手段,從而為那些投降滿清的明朝官吏和服從滿清的漢族士林,尋找「理論根據」和精神支柱。
當然,我們還要注意到,在關帝廟見到的關公,既非演義、亦非正史裡的關羽,而是按照後世人們的心理需求和理想觀念重新塑造和組合的關公。這位另類關公,承載著現實人們的希望和寄託,成為了千秋凜然的偉岸形象。
責任編輯:予新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