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2月緬甸總統吳登盛上臺以後,不僅中國與緬甸的關係已發生質的變化,與此同時,中國對緬甸的巨額投資也遭遇到不少麻煩。繼2011年10月密松水電站被緬甸政府叫停後,近來,總投資超10億美元的中緬合作項目萊比塘銅礦又遭到當地日益強烈的抗議。11月27日,緬甸政府逮捕了一些示威者,但抗議勢頭並未遏制住。
從表面上看,萊比塘銅礦項目抗議者起初只是要求得到更多經濟補償,但其背後有該國非政府組織及一些西方人士的煽動和出謀劃策。由此,現已演變成為了所謂環保要求停建該項目,甚至有人打出「中國企業離開緬甸」的口號。事情鬧成這樣,更大原因是緬甸政治生態發生了變化。
當然,這件事並非孤立的事件。之前的密松水電站被叫停,反映出吳登盛政府以及以昂山素姬為代表的民主派的巨大影響力,而萊比塘銅礦之所以面臨巨大「民憤」,與緬甸國內的政治轉型是分不開的。
目前,萊比塘銅礦之所以受到國內外如此巨大的關注,並不是這個項目能夠帶給中國多少經濟利益或者讓中國多少人收益,受到關注更多的卻是緬甸這個中國一直以來的關係最為密切的國家的走向。
一直以來,緬甸被認為是保障中國從陸上連接印度洋最重要的戰略通道,中國與緬甸關係也逐漸成為西方對緬甸問題的研究重點之一。吳登盛政府的產生,令大部分中國投資者感到欣喜,也陷入迷茫:與緬甸軍政府合作了十多年,突然換了吳登盛政府,新的遊戲規則如何確立?
不過,一種新傾向是,由於有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親睞,緬甸人感到已不用再依賴中國投資。他們認為,政治開放會使緬甸成為全球投資的熱土,西方企業將帶來更大的利益。但就緬甸不久前出臺的「外國投資法」來看,它只是籠統地開放了外資投資電力、油氣、礦業等領域,卻沒有列出細則。
雖然緬甸有了「外國投資法」,對外國投資產生了吸引力,但很多國家對緬援助是雷聲大雨點小。而中國大量援助工程卻是「只做不說」,放在政府層面操作,緬甸民眾並不瞭解,因此也沒有感激之情。
回頭看,幾十年來中國對緬甸援建的紡織廠、水泥廠、膠球廠、劇院、體育館等項目不計其數。但是,這些項目沒能使中國投資在緬甸社會轉型期獲得支持和優勢。前幾年中國投資進入緬甸的速度很快,其投資額最高達203億美元。但在密松水電站被緬甸政府叫停後,再無新的中國投資進入。
也許有人會說,由於有幾十年的傳統友誼和中國在緬甸最困難時的支持,緬甸不可能背離中國,其前提至少有兩條:首先,緬甸和中國的領土緊鄰,這是誰都無法改變的,全球化的今天,地緣政治尤為重要,和中國交好是緬甸的無論哪個領導執政都必須去做的。第二,緬甸和中國的友好有著歷史基礎,兩國人民認同感很強,政黨的執政方針都要依存民意。
因此,緬甸結交美國等西方新朋友,並不意味著要與中國這個老朋友疏遠,多樣化的競爭才會使緬甸經濟受益。開放後的緬甸與西方的互動一下子頻繁起來,但它也需要跟西方磨合,而中緬關係一直很友好,緬甸不可能把中國一腳踢開。
然而,這樣樂觀的估計是站不住腳的。從歷史上來看,中國周邊的一些小國都是奉行很現實的外交政策,同時,也有把中國一腳踢開的先例。
越南就是一個例證。當年,中國支持越南對付法國、美國的侵略,並實現了南北越南的統一,但到頭來,越南還是與中國翻了臉。越南不僅佔領了中國在南海的21個島礁,而且1979年還挑起中越邊境戰爭。至今,越南還是不與中國為善。
中國投資密松水電站叫停,萊比塘銅礦頻遭抗議,中國在緬甸的三大項目已有兩個身陷囹圄,只是正在施工的中緬油氣管道工程沒有受到影響,但隨著緬甸政局的變化,今後的結局還難以預料。
人們愛說,從現象看本質。隨著緬甸從中國的勢力範圍逐漸消失,也許有一天,緬甸也像越南那樣,把中國一腳踢開。這並非聳人聽聞,也並非不可能,緬甸發生的許多事實已在不斷地加以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