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曾向溫家寶總理進言:「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
「我們的教育還有些缺陷。」溫家寶坦率承認,「全面培養人才,這個意見我將帶回去和有關部門研究。」
面對整個民族的前途,我們需要的是直言,而不是「深刻學習領會溫總理的講話精神」;正是這種中國教育產出的奴才精神全面窒息了中國出人才的大環境。
首先,目前中國教育的問題不在於「有些缺陷」,也不在「全面培養」還是片面培養,而在於沿著一條封建教化的老路一條道走到黑而死不回頭,依然專注於教化出奴才,而不在意冒不冒出人才。
中國教育的最大失敗:功利性壓倒一切 (看中國配圖)
這個總方向問題也就直接體現在到底培養什麼樣的人才的問題上。
錢學森敏感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他首先認為「傑出人才」是能夠讓中國「發展起來」的「人才」。這也就是說,不是指能夠讓中國「大治」的「人才」,所謂的經世治國之才,科舉狀元之才。此才不是那才,那才是奴才,而並非人才。
看看中國最牛的大學北京大學到底牛在哪裡?這裡培養了什麼樣的人才?
其一,牛在入選的學生最會考試。「走在外校校園裡,記者隨手‘抓’了幾個學生打聽孫笛和黃靜遠的信息,學生說得最多的兩個詞就是‘牛人’、‘神人’。‘她很有才氣,成績很優秀。’(按:才氣=成績很優秀)孫笛的一位同班同學說,學習方面,孫笛的確「牛氣衝天」,大考小考基本上都是年級第一。在前不久舉行的第四屆全國中學生地理奧林匹克競賽中,孫笛不光奪得了個人一等獎,還助外校拿下團體一等獎。 」「事實上,從前兩屆北大「中學校長實名推薦生」的錄取情況來看,從這三所學校走出去的9名學生都交出了‘不負眾望’的答卷:8人高考‘裸分’超過600分,9人均被北大錄取,還產生了一位湖北省文科‘狀元’,一位武漢市文科‘探花’。」(2011-11-23武漢晨報《北大清華推薦生:武漢"最牛中學生"牛在哪》 )
其二,「據不完全統計,擁有北大教育背景(曾在北大就讀的本科生、研究生等)、在任的副省部級以上官員共有57人,擁有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員人數近年呈明顯上升趨勢。 」「5月25日,中國校友會網發布《2010中國億萬富豪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在上榜的億萬富豪中,北京大學造就和培養的億萬富豪人數最多,高達63人,雄居「2010中國造富大學排行榜」榜首,是我國「造富能力」最強的大學。」(6月2日2010年06月03日新華網《培養富豪和高官最多是北大的榮耀嗎》)
一句話,北大收考試狀元(篩選出來的種子),出高官豪富(精英治國之才)。因為在中國,官與富高度相關。官員富豪自古都是「經世治國之才」如何說就不是人才呢?君不見,影視上的高官豪富面對主子口口聲聲「奴才」「奴才」嗎?這在當前中國絕對是共識。這也完全符合事實,官僚對賤民雖然是半拉子主子,但對君主自然還是完完全全的奴才,只有奴才才有資格當高官富豪,高官豪富都是主子賞給的。 連中國的企業主都會說,取人忠心第一,才能其次。劉少奇不是口口聲聲要大家爭當「馴服工具」嗎?馴服工具難道不就是奴才嗎?有了大量的奴才秉性的臣民,才會有***的大治,這是封建中國千年來治國平天下的至理。於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教化,使臣民變得無比聽話, 成為馴馴服服的優秀臣民。教育之路也就高度簡單化了,背經典,考狀元,出人頭地,爭當高低各不同的奴才。依照這樣的基本思路,你就看懂了當前中國教育的奇形怪狀和光怪陸離。
然而這種教育路線非常深入人心。至今有風行於世的「虎媽」和「狼爸」。「狼爸」還出書立傳,炫耀一子一女同登北大校門的事實,彰顯集中營式教育的成功,一是教育目標——登龍門,進北大,爭取當高等奴才的機會,二是教育方式——體罰教育,使之習慣於當奴隸,將來有出人頭地的潛質。「狼爸」之前還有「虎媽」。美國耶魯大學的華裔教授蔡美兒,出了一本名叫《虎媽戰歌》的書,介紹如何以中國式教育方法管教兩個女兒。比如說:罵女兒垃圾、要求每科成績拿A、不准看電視、琴練不好就不准吃飯等,教育思想如出一轍,為的都是出人頭地。而在在專家那裡就被現代化為「精英教育」;「精英教育」就是「精英治國」之本。
由此,中國的教育就與美國的教育有了顯著的差異性。美國的教育為現代資本強國打下基礎,中國教育為盛世大治打下基礎。
於是,北大校長周其鳳宣稱:「現在大家都覺得美國的教育好,我們也在向美國學習,什麼哈佛、MIT等等,其實美國的教育也不是那麼好。它有它好的地方。怎麼講?美國的教育對於培養合格的或者說優秀的美國公民,這是很成功的,因為為美國培養了那麼多人才,把美國建成為這麼一個很霸氣的強國。但是如果是從我們現在是個地球村,在培養世界公民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美國的教育是一塌糊塗。它培養的人,也就是說他們感到驕傲的是他們的總統,哪個總統懂得尊重人家?就想欺負人家,就想把它的價值觀強加於人,就想按照美國說怎麼樣就怎麼樣辦。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的教育是一塌糊塗,這是我的看法。」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教授說:中國大學生的大學生活相比之下太輕鬆了,我們總是說,中國的孩子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實,在美國一些著名的中學裡,高中的學習同樣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學的時候,也經常學到半夜。在美國,隨著年齡的增長,一點點加大學習的任務。到了大學時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須是吃苦的。而中國的孩子到了大學,卻一下子放鬆下來了。他們放鬆的4年,恰好是美國大學生最勤奮的4年,積蓄人生能量的黃金4年。所以,美國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我們國內的一些重點大學很難讓人感受到哈佛那樣的學習氣氛和探究氛圍,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並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很多學者用金字塔來形容中美學生的學習能力。差別在於,中國孩子的學習能力是正金字塔,年紀越大學習的空間越小。而美國學生的學習是倒金字塔,他們學會的是持續學習的能力。中國學生的學習動力,還有大學的嚴進寬出的教育體制,都讓他們覺得上大學是無比輕鬆的一件事情。從自身到外在都沒有敦促他們學習的力量,於是,放鬆成為一種普遍的狀態,都在討回他們前12年被剋扣的休閑時間,盡情地休閑。中國學生是刻苦學習12年,到大學休閑。美國學生是「休閑」12年,大學開始刻苦學習,玩命的學。這是走向社會前,最有價值的黃金學習階段,這4年,他們在本領與情商的提高上會有質的飛躍。(李尚利《誰該為「北大校長糟蹋美國教育」平反?》)
這很明顯地體現出了中美教育的差別。中國教育通過並不公平的「基礎教育」,實現了「精英篩選」,被選入高校,特別是名校的學生,在篩選中過關了,當然要鬆口氣。他們當精英、高等人、人上人已經不可逆轉,不鬆懈鬆懈而專注於發展人際關係(官際關係更妥切)、「一脫成名」、「傍大款」之類的高等技巧就有點蠢笨了。而美國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比較放鬆,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發展空間,符合人格成長的規律性,最後通過高等教育的劇烈競爭和嚴格訓練產生有專長的勞動力,或者各種(不只是當官一種)專門人才,資本需要高智慧的,有專門技能的勞動力,包括能為他們管理企業的高管和治理國家的官員(他們也是資本的僱員,並不是真正的主人)。
於是,中國的教育不出人才,只出奴才也就成了必然之勢。中國教育的根本目的已經很好的達成了,這還有什麼可指責的呢?稱之為「一流教育」也無可非議。除非根本改變教育目的 ,改變了評價的標準。
對此,一位中學老師的「萬言書」呼喊說:希望教育不要沉淪下去!一位畢業班學生申斥道:「我們除了做題還學會些什麼?」問雖極端,但說出了學生的心裏話。我們在應試選拔教育的同時,幾乎沒怎麼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愛的教育、法律意識教育、審美教育,大部分時間只是在搞訓練,學校成了訓練集中營。由於教育本質目的缺失,導致應試性的功利人格遍佈校園,生命裡面空空如也。一些學生不會正常地思考問題,缺少常識,大腦簡單,思維模糊,感情細膩,精神脆弱,缺少責任感,一遇到問題易走極端,忽視了自己是社會大生命鏈中的一環。看起來長大了,但長大的只是肉體,精神依然在幼兒階段,很不成熟。因為我們的教育讓孩子讀書很少,訓練很多,孩子們把大量時間都用在做題訓練上,很少顧及生命的內在意義。有些家長也不讓孩子看課外書,認為那是浪費時間,耽誤學業,也不希望教師講所謂「課外」的東西,只講與考試有關的。而一個優秀的教師恰恰表現在能夠突破課本及課堂限制,讓學生看到和觸摸到一個比課堂更大更真切的世界,讓孩子的心靈更寬廣,精神更強大,防止成為「單向度的人」。有人戲言:「中國教育比中國足球還沒希望。」但抱怨失望有什麼用呢?
對此,2012年4月18日美國《福布斯》雙週刊網站西爾維婭·沃豪瑟-史密斯《中國的人才等式仍然不合理》的文章也認為:中國高端人才仍嚴重不足。如果你需要支持近兩位數的經濟增長,你必定會缺少資源,無法保證基礎設施發展跟上經濟擴張的步伐,環境也會受到破壞。但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說實在的,怎麼會缺人?即使我們說的是精英人才。……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高的兒童識字率,15到19歲的年輕人裡識字率達到了99%。你肯定會認為這能孕育出受高等教育的一代新人,令這個國家擁有充分的人才資源優勢。然而,中國教育水平卻跟不上國際教育標準的腳步。中國大學畢業生只有10%能達到滿足跨國公司要求的水平。……
把中國教育的目的改變成美國的教育目的,可行,可能嗎?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