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一,美國結束了總統候選人第三場辯論。這是一場有關外交議題的辯論,從表述上看,具有四年外交經驗的現任總統歐巴馬佔了上風。尤其,開篇談到利比亞局勢。關於美國大使遇害事件,事前和事後,歐巴馬當局出現明顯的管治失誤。但羅姆尼未能把握機會,未能在辯論中予以痛批,反而轉了話題走了題。此外,通觀整場辯論,兩名候選人都奮力一博,言辭爭鋒,勢均力敵,難分勝負。
辯論的最大聚焦,還是美國的中東政策。顯示的差別,僅在於,對待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羅姆尼更強調與以色列的盟友關係。其他方面,差距並不大,尤其在阿富汗撤軍、伊拉克穩定、敘利亞局勢等議題上。如果說有差距,那也不過是因為,兩位候選人競爭總統寶座,有必要挑剔對方,硬要說對方的政策不足以符合美國的安全和利益。
辯論前,外界一度以為,中國會是關鍵話題。原因之一,是中國崛起和國際影響力日增。但縱觀辯論,中國話題所佔份量並不大,且在最後一段才被提起。而談到中國部分,話題也僅僅侷限於經濟和貿易。意識形態、人權、民族、以及區域衝突等問題,都沒有擺上台面。
兩位候選人都強調,與中國的合作與對立關係並存。羅姆尼雖重申上臺後將把中國定義為「貨幣操縱國」,但調子比預期的緩和。這預示,即便羅姆尼上臺,對中政策也不至於全面翻盤。
辯論前夕,世界貿易組織有關美中特種鋼訴訟案的裁決,輿論上有利於歐巴馬。世貿組織再度裁決,中國對美國特種鋼徵收不公平關稅,中國因而敗訴。實際上,歐巴馬上任以來,已經九度就中國產品採取行動,從汽車輪胎到鑽桿產品,從特種鋼到風電項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
歐巴馬對中政策,外柔內剛,外圓內方,不僅貿易如此,軍事和政治也是如此。歐巴馬制訂的美國重返亞洲戰略,明顯見效。中共試圖主宰亞洲格局的圖謀嚴重受挫,並再度陷入戰略上的孤立與包圍。眼下,因應中共軍艦在日本附近海域的頻繁出沒,美國航母編隊也更頻密地穿梭於東海與南海之間,不言而喻的對陣。中共試圖打破亞洲區域平衡,美國則竭力維持亞洲戰略均勢。可以預見,美中對亞洲主導權的爭奪,將曠日持久。
歷經布希時期的十年戰爭,歐巴馬對外政策,是韜光養晦、以退為進,這在客觀上,符合美國階段性國情,休生養息,養精蓄銳。應該說,過去四年,歐巴馬的對外政策相對成功。
最近,英國一家叫做「全球掃瞄」(GlobeScan)的民調機構,調查了21個國家的民意,結果表明,多數國家民眾希望歐巴馬連任,顯示歐巴馬在國際上贏得好感。被調查的中國人裡,希望歐巴馬和羅姆尼勝選的,分別佔28%和9%。或許,這些中國人更希望美國維持歐巴馬的溫和路線?
反觀美國國內民意,則大不相同。在近期美國國內的多項民調中,歐巴馬和羅姆尼的支持率不相上下;一些民調還顯示,羅姆尼支持度超出歐巴馬。
這種有趣的內外民意落差,恰恰顯示,歐巴馬當政四年,外交政策成功而國內政策失敗。歐巴馬未能解救低迷不振的美國經濟,在債臺高筑之下,反而硬推成本高昂的全民健保政策。如果說,韜光養晦和以退為進,在對外關係上,切合現階段美國國情,是為明智;但,推銷大政府,擴大社會福利,在對內發展上,就背離了現階段美國國情,是為不智。
歷來美國大選,國內經濟形勢好壞,都是支配性因素。卡特末期如此,老布希末期也是如此。具有成功經商記錄、成功管理冬季奧運會經驗、並擁有成功治理大州資歷的羅姆尼,讓許多美國人看到了重振經濟的希望。距大選投票,剩下只有兩週時間,歐巴馬和羅姆尼,鹿死誰手?誰將入主白宮?尚未見分曉。
(2012年10月23日)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