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必須是為學生照亮未來的探照燈,而非重複過去的後照鏡;教育不應是倒滿一壺水,而是點亮一根蠟燭!教育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隱形建築,必須一磚一瓦層層累積。"這是臺灣天下文化剛剛出版的由嚴長壽所寫書 « 教育應該不一樣 »當中的一段話,其實也代表作者寫這本書的初衷。
作者認為,教育,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隱形建築,真正的文化生命必須正本清源,從教育的起始點開始捐滴累積方可成就。作者認為,國家要為未來準備人才,學校也必須為青年發展天賦,教育必須適時扮演這個急如星火、救亡圖存的扎根角色。
全書共分為七章,每一章都是以實例來說明作者提出的教育理念。
例如在第1章 « 醒醒吧!家長 »當中,作者就提出目前家長教育孩子的極大盲點,像: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是沒有安全感?還是虛榮?繼續膜拜不合時宜的升學主義;還有"要孩子追逐「速利」「速成」「齊一」「從眾」的人生",以及要孩子爭捧鐵飯碗,等。作者提出:教育資源過於集中,使社會走向強者益強、弱者益弱;而考試是假性平等,重要的東西是不能量化的等觀點。
關於學校教育,本書第2章提出:老師可以更勇敢。
作者通過一位傷心母親的來信,證實一個觀點:學生和老師都被「標準答案」給集體綁架了。而目前的教育制度下,老師也被體制限制,不快樂的老師比比皆是。作者指出,當老師要以關說和賄賂謀職,校長到議會鞠躬罰站的時候,教育者何來尊嚴?作者還從威權到啟發,告訴讀者:只有當學生的伯樂,師生才會都快樂,問題學生是環境有問題,不是學生有問題,應該把舞臺留給學生。而每個人才智殊異,標準答案扼殺創意。
其實,本書雖然講的是臺灣的教育現狀,但對中國國內的教育界也應有可借鑒之處。比如,本書就專有一節討論為什麼這麼多年輕人要考公務員。
作者指出,我們只要簡單對比下面的數字,就知道問題的嚴重性。目前臺灣大學院校每年所有學生的總納量是三十萬,然而,去年大學畢業生卻只有二十二萬七千人,而前年的出生人口為十九萬,去年只剩十六萬六千人。無庸置疑,將來必然有很多學校招不到學生,面臨倒閉。然而臺灣從政府官員、學校,再到家長,竟然全都眼睜睜地看著這個問題氣球在頭頂膨脹,卻沒有任何人有能力阻止。一些坐在這位置的官員之所以冷眼旁觀,只因為這是一個戳破了就難以收拾的局面。
教改成為美麗的口號,但遺留下問題叢生、缺乏整體規畫的教育政策,為討好選民做了錯誤的轉向;學生因為找不到方向,大量擁入沒有前途的校園;家長抱持過時的觀念,繼續綁住孩子……,這一連串錯誤的循環,彼此互為因果,形成牢不可破的教育僵局。
作者認為,如果政府依然拿不出對策,頭痛醫腳,腳痛醫頭;如果官員還是一提到問題就逃避;如果老師依然抱持鐵飯碗心態;如果家長還是急功近利、唯分數是問,那麼,所有一切教育改革的嘗試,都不會成功。
教改人士把責任推給政策執行不力,學校又把責任推給父母,父母將責任推給教改。於是,學校責備老師,老師批評父母,父母又怪罪政府……,最可憐的是那些沒有發言權的學生,他們繼續受害,卻沒有人救得了他們。
然而,不管我們理不理會,這氣球終有爆炸的一天,除了政府耗費了大量的民脂民膏,投資在這麼多無用的數字,當高等教育大崩盤時,付出代價就是我們青年人無比珍貴的未來。
而這就是作者在書中揭示的臺灣不願面對的教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