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
軍閥在我們心目中大都是一些只會吹鬍子瞪眼禍國殃民的壞蛋。這種看法的形成當然是拜「解放後」諸多小說電影連環畫之賜,然而,事實上卻不是這樣——如果軍閥都是這麼一付熊樣,又怎麼會有上世紀上葉那段中國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呢?
就拿「北洋之虎」皖系軍閥大將段祺瑞來說吧。作為生活在19世紀20世紀初社會大動盪的時代,一個中國政壇舉足輕重的人物,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段祺瑞大致做到了一個有民族氣節人所應該做的——跟今天許多大人先生相比,也並不遜色。
在反對帝制方面,段祺瑞可謂旗幟鮮明。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日益暴露,其帝制活動日益公開,作為一名十足舊式軍人,段這位關鍵人物卻堅決反對稱帝,以在陳情「此事危及國家安危和原價身家性命,萬不可做,萬不可做」。其反帝立場從未動搖,這一點對於倍受袁提拔,受袁照顧的段祺瑞尤為難得。這裡我們不得不談到段的發跡史。1895年袁世凱天津小站練兵,段在武備學堂總辦蔭昌的推薦下進了新建陸軍,憑藉其在德國留學經歷,開始他一生中重大轉折,此後跟隨袁世凱入清廷,為救袁世凱造兵變,逼供退位,禮包袁世凱就任民國大總統,兩人關係密切是不用說,袁也將自己女兒嫁給段,使其兩人關係更加堅定,這樣段反對帝制更為不易。他苦口婆心的勸說袁:「總統,祺瑞自小站跟隨總統,鞍前馬後,將近20年,總統知遇之恩,祺瑞沒齒難忘,如今國勢危殆,尚有變動,後果不堪設想。」後曾兩次要求晉見袁,皆被拒,後有被袁奪回兵權,北洋軍閥元老中唯有段祺瑞發表非凡而卓有見識值言論:「項城帝制自為的跡象已漸顯露。我當年曾發出採取共和之電,如果不擁項城登基,將何以面對國人?……所以論公,我即使死也不會參與,論私我從此只有退休絕不多言。」隨後12月12日袁稱帝將這位北洋元勛除名,袁也有帝位83天。在眾叛親離的窘境中病亡。段其作用不可忽視。袁死前仍嘆:中流砥柱失元勛。袁死後,仍安排其喪禮。「一切按國葬標準,全國下半旗致哀,並以總理身份主祭。」大葬之日,派出馬步兵兩個團護靈,令所有內閣成員之佛鳴禮炮101. 總之,不管是對待民族大義還是袁私人感情上,段都展示了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對外方面,段祺瑞也展示出一個愛國軍人氣度。這主要表現在他反對「二十一條」及其對日態度上。1915年日本以贊助復辟帝制為誘餌想袁提出賣國「二十一條」,袁周圍許多要員主張對日妥協。但在2月1日,段以陸軍總長身份領銜十九省將軍致電北洋政府,表示反對。「謂有圖破壞中國之安全者,必以死力拒之。中國雖弱然國民將群體殉國。」並在5月8日獨特異議,主張動員軍隊以強硬態度對待日本。雖被袁拒絕,但段祺瑞作為一名軍人的浩然氣節展現得淋漓盡致。尤其在其下野之後,即使在生活困難之時也未動搖其決心。
逮至「九一八事變」爆發,日寇佔領東三省,段祺瑞的態度更為鮮明。當時日本人謀劃組織華北傀儡政權,並無色段為首腦人物。1932年日本關東軍特務機關關長土肥原多次秘密拜訪段,遭到段堅決拒絕。舉家遷至上海。後來在接受《申報》記者採訪時表明自己的抗日態度:「日本暴橫行為,已到情不可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國唯再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求。語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國積極準備,合理應付。則雖有十日本何足畏哉?」並對「中日密教令」一事表態:盼諸弟嚴密訪察,告知地方當局,嚴加制止。」為向國人表明自己決不與日寇為伍的心跡。段請《立報》記者將王揖唐勸其為日本人服務的電報公布於眾。1936年,72歲的段祺瑞在彌留之際寫下「八勿」遺憾。闡述復興之道。段晚年保持的民族氣節值得稱頌。
讀過魯迅《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的國人大都會將段祺瑞定格在屠殺民眾人封建軍閥形象上。然而,事實卻不那麼簡單。在袁死後鎮壓復辟,基本上維持勉強統一的局面,即使是眾人職責的「八一三」慘案也沒有史料證明是段下令開槍。但是其在慘案發生後 「立即趕到現場,向死者長跪不起並即刻命令嚴懲凶手。之後又宣布決定終生食素,以示懺悔」。且不說慘案直接責任是誰,但是作為一名政治人物長跪謝罪的做法卻是很鮮見。並不像人們口中所說的「劊子手」。對於動盪的20世紀初的中國,慘案發生很多,能夠主動站出來負責並且謝罪的也只有段祺瑞一人。新中國成立後也不過如此。而在段身上反而會更有一種人性與人道,這是政治家身上最寶貴的。而段祺瑞卻因這件事退出政壇。
此外,段祺瑞對軍事、文物也多有貢獻。段祺瑞作為一名軍事人才當之無愧。對近代中國軍事發展也做出了貢獻。裝備德軍新式炮彈,訓練軍隊,在討伐張勛時,首次使用空中投彈,這是我國軍事史上首次軍襲。其當政期間,清室善後委員會合法地位得以確立。故宮博物館正式成立。故宮完成從皇宮到博物館的歷史性轉變。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段祺瑞一生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人稱「六不總統」。個人生活想當簡樸,顯得清廉,曾因借黎元洪七萬元無力償還而被告上法庭,段下野後,經濟更為窘迫,後受蔣介石資助,以及時需。這也是值得我們當今人們學習的,位高權重,家卻清貧,這樣的生活習慣是值得讚頌的。
總之,縱觀段祺瑞一生,起起落落,在中國社會最動盪時期,內憂外患情況下,做到一個政治家的應盡的道義,而我們往往由於時間和空間的侷限,不自覺的以大事大非看待某個歷史人物,須知歷史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處於當時時空背景下,往往我們不能理解,所以不妨跳出當代的禁錮,樹立「大歷史觀」,理智全面的看待某一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