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讓每名中國人都難以忘懷的年代,在那個時代中華的文明遠播四海,也正是這樣的超越地域文明成為了後世人們關注的焦點。在那個時代是生產發展、經濟繁榮、文學藝術、思想創造、政治開明等等最輝煌的時代,形成了不同於前代與後世的的文明社會制度。被後世的國人稱之為「盛唐帝國」。
然而奠定這樣一個帝國強盛的基礎,本人以為唐代的自由市場經濟啟到了巨大的作用。正如後世人們從昔日長安城的遺址發掘總髮現,如此巨大的都市,其商業區竟佔據城市的一半,這說明唐王朝自由市場經濟發展成為了帝國盛世的強大支柱。
唐朝自由經濟的起因,基本是由於隋末唐初由於朝代更換,社會各個群體都遭受的戰亂的更替,需求社會的發展與積累財富成為了國人尋求的目標,可以說唐代早期的經濟發展是以農業生產為主奠定了唐朝開國後社會發展的基礎,中期演變成商業貿易交流成為帝國崛起的有力的支撐。而唐初自由經濟的奠定是源自,唐太宗在當時主政方面,打擊士族,重視農業生產。頒行「均田法」與「租庸調法」得到有效執行,是的土地私有化減輕農民賦稅。
據《舊唐書.食貨志》記載,男女自初生以上稱為黃,四歲以上為小,男丁十六歲以上為中男,二十一歲以上為成丁,六十歲為老。每年造一次人口賬,三年造一次戶籍。這是最重要的法令,均田法和租庸調法的行施都以這個法令為根據。唐中宗時,韋皇后請改成丁年齡為二十三歲。唐玄宗時,以十八歲以上為中男,二十三歲以上為成丁,五十八歲以上為老。中男自十六歲改為十八歲,成丁自二十一歲改為二十三歲,老自六十歲改為五十八歲,都是減輕賦役,有利於廣大民眾。
由此,國人對於農業技術、農具使用開始大規模進行改進,這也恰恰說明瞭唐太宗實施的土地私有化政策,國人耕種的積極性也帶動了唐朝水利發展,例如:河南道蔡州新息縣修了隋朝的玉梁渠,灌田面積擴到三十多萬畝。河北道薊州三河縣(今河北省三河縣),有渠河堰與孤山陂,灌田三十萬畝。湖北道江陵縣古堤修復,擴展良田五十萬畝。可以說了唐太宗一朝共修二百六十四項水利工程。
農業的高速發展,是人們的需求開始追求更高的生活標準,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日常生活用品,從技術水平、產品種類或生產規模都超過了歷朝歷代。比如當時紡織的技術發展,日前,從新疆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朝「白地綠花羅」,色澤柔美光鮮,布料絲感強烈。便可真實地看到當時織羅的精湛技術。正如唐朝詩人李商隱曾有「萬里雲羅一雁飛」的詩句,我想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說明吧。
而唐朝的陶瓷產品更是日新月異的發展,例如:讓世界感嘆的,「唐三彩」陶瓷今天的國際地位,不恰恰更有利的說明瞭唐王朝的昔日的輝煌嗎?至於其他工業如造紙業、茶葉、金屬冶鑄業、造船業等,亦發展興旺,我想不用闡述過多吧。
當這些發輾轉換成生產剩餘價值後,商業的崛起與對外貿易則成為了盛唐帝國對外交往的強大後盾,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當時以長安為中心,設置驛路,貫通於全國各地,除繼續利用漢以來的絲綢之路,與中亞及阿拉伯國家交往。每年有大批商人、使節沿著絲路來中國進行貿易。各國商人帶著從西方販運來的香料、藥材、珠寶等以換回中國的絲織品和瓷器。
可以說繼漢代以後的陸上絲綢之路再次煥發了其生命活力,其次,唐朝的海上交通發展,已能通往印度洋,直達波斯灣,全長一萬多公里。沿著海上航線,中國和亞非各國的商船,往返不絕,促進了唐朝與阿拉伯國家、東南亞各國的貿易往來。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盛唐帝國」的強大源自與唐代統治者奉行開發政策,勇於吸收外域文化,唐太宗李世民早期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採取了一系列緩解社會矛盾的措施,採用自由市場經濟發展模式,調動國人的生產積極性。奠定了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開創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新局面。是的國人源源不斷的創作力變換成了物質文明的發展,由此可以看出,開明的君主不僅要自知,而且要知人;不僅要知人,而且要善任,所以今天的國人無比緬懷唐太宗,但是我們仔細從他的政策實行中不難看出,起到重要作用的還是,如何調動國民的積極性。
不過不論如何唐朝都達到了一個完美的境界,是人們嚮往、神往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唐朝沒有缺陷,在這個完美中同樣有著缺陷,因為我們不能強求,用現代人的目光,要求唐太宗給我們帶來更多文明進步,畢竟在那樣一個時代,能夠創造這樣的輝煌已屬難得。就像曇花般將美麗展現後又迅速的枯萎,這也許就是中國文化中物極必反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