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一個神經科學的再發現

發表:2010-04-30 21:4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冥想(meditation)不但有助於集中注意力和控制日常生活周遭的負向情緒,科學家研究發現,長期的冥想練習也讓大腦產生了結構性的改變。

繁忙的生活步調中,愈來愈多人借由定時運動、練習瑜珈或持續冥想來幫助自己放鬆肌肉與抒解壓力。有許多的研究證據指出,在冥想過程中將注意力集中在外在圖案或內在心像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焦慮緊張,以及抑制環境中遭遇的負向情緒。一些直接比較長期冥想練習者與一般沒有冥想經驗者的研究甚至發現,長期的冥想練習可以增加神經元的同步激發(表現在腦電波gamma 波的振幅上),以及增加註射疫苗之後血液中的抗體濃度。雖然對於冥想的直接效果仍有研究方法上的爭議,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輔助及另類醫學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NIH)已經將冥想列為可能的醫療方式。

許多神經科學研究指出,當我們持續練習與長期運用某些認知技能,比如記憶、注意力、視覺搜尋或語言學習,會增加神經元突觸的連結、造成神經回路的改變,而大腦中與這些認知功能相對應的區域也有較大的體積。比如練習拋球雜耍三個月之後觀察到,處理運動視覺訊息相關區域的大腦灰質增加了3%;或是倫敦出租車司機在掌管空間記憶的海馬回後端體積比一般人大。因此,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想知道,那些有長期冥想經驗者的大腦是否會因為持續地練習而出現結構性的改變。

他們利用磁振造影(MRI)掃瞄了22位長期參與冥想練習(平均24年),以及22位完全沒有冥想經驗者的大腦。取得他們高解析度的大腦結構影像之後,再使用像素形態分析的方法計算這兩組人在大腦影像上灰質與白質的數量,然後進行統計分析找出差異。結果發現那些長期參與冥想練習者,在與抑制負向情緒有關的右側額葉眼眶面皮質、以及調控內外知覺訊息有關的視丘的體積比一般人大。即使在控制了冥想經驗與年齡成正相關可能造成的混淆變項之後,結果依然相似。這項結果顯示,冥想練習對於控制情緒的助益,直接或間接地造成了神經元回路的改變。

有少部分與情緒處理無關的腦區顯示出差異,比如左側下顳葉回,但是由Arthur Toga 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認為,已經有其他的研究證據指出,顳葉的神經元活動與體驗到宗教經驗的感官知覺可能有關,而冥想練習與參與宗教活動時常高度相關,是可能原因。然而這個大腦結構差異的發現雖然有趣,卻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看來,冥想練習,不只是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裡什麼都不做,那麼簡單。



来源:sciscape.org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