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會積攢東西,而且我們中許多人的壁櫥和抽屜都凌亂不堪。但是如果看上去毫無用處的物品,甚至是腐爛的食物堆積起來,堵住門口,堆滿床鋪、沙發、水池和澡盆,這就是一種精神病症的表徵,這種精神病症被稱為強迫性儲物症。
近年來,儲物症問題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多虧「奧普拉」 (Oprah)、「菲爾醫生」(Dr. Phil)和A&E電視臺的系列節目「儲物狂」(Hoarders)。E.L.多克托羅(E.L. Doctorow)的小說新作《霍默和蘭格利》(Homer and Langely)用帶有虛構色彩的文字探尋了科利爾(Collyer)兄弟的隱居生活,1947年,這對兄弟被發現死於他們在第五大道的公寓中,身邊堆滿了130噸垃圾,包括14架鋼琴、25,000本書、好幾十年的報紙和一隻T型福特車的底盤。
美國加州的一位婦女在家裡養了至少75隻貓。
然而,多數儲物症患者仍然不為外人所知。專家估計,多達2%的人符合儲物症患者的標準,這一群體覆蓋了所有教育和收入階層。「他們中有律師、外科醫生、企業主管──有些是非常聰明的成功人士,你永遠想不到他們會有這種問題」,舊金山的心理學家湯普金斯(Michael A. Tompkins)說。他是新書《重見天日》(Digging Out)的作者,這本書的目的是幫助儲物症患者的家庭。「有時他們是派對中的靈魂人物,但卻從未邀請別人到自己家做客。」
儲物症患者可能存在於其他時代和文化中,但心理學家剛剛開始瞭解他們的儲物動機以及如何幫助他們。專家們總結出儲物症和其他形式的積存行為的區別:收藏家是有辨識能力的,並且會很自豪地展示他們的寶貝;亂堆東西的人和長期生活沒有條理的人願意並有能力進行清掃,而且他們歡迎別人的幫助;儲物症患者通常十分抗拒別人的幫助,而且對於亂糟糟的環境視而不見。
從心理學上講,不能簡單地對儲物症進行分類。它通常被視為一種強迫症,但某些方面並不符合強迫症的模式。近90%的儲物者還會購置多餘的物品,並有過搶購的經驗,而這並不是強迫症的典型症狀。「就好像他們進入了一種游離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他們忘記了自己沒有錢買這種東西或者沒有地方存放它」,馬薩諸塞州北安普頓市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的心理學教授和儲物症專家弗羅斯特(Randy O. Frost)說。
有些儲物症患者表現出痴呆、抑鬱、創傷後應激障礙和注意力不足等症狀。許多患者難以作出關於物品的決策,唯恐以後因為丟棄東西而後悔。他們的個人物品通常擺放得極其混亂;他們的賬單經常逾期未付,因為這些賬單遺失在成堆的影碟和衣服中了。一旦水電等服務被切斷,其本已髒亂不堪的生活環境將雪上加霜。
同時,有些儲物症患者極其節儉,不願浪費任何還能修理或送人的東西。有些人已經失去了工作或所愛的人,卻緊抓著紀念物不放。有些人非常有想像力:他們能將空的衛生紙筒芯包上紗線做成娃娃……
「我見到過許多自認為是烹飪專家或手藝人的人,他們收集所有可以表現這種手藝的物件,直到他們被其淹沒。」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社會工作學院院長、另一位儲物症專家斯特科蒂(Gail Steketee)說。「這是一個失去控制的夢。」
有一類儲物症患者收養大量動物。據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獸醫學院的專家稱,他們曾見過在一所住宅中收養多達1,000只動物的案例。儲物症患者通常對動物營養不良或骯髒污穢的狀況視若無睹,並堅稱自己是將它們從更悲慘的命運中解救出來。
實際上,多數儲物症患者並不認為其生活環境成問題。這種髒亂的環境對家庭成員造成的困擾要大得多,尤其是當他們住在同一屋檐下時。
家庭成員和朋友們該如何幫助儲物症患者呢?儘管聽上去很誘人,但專家們稱,強行清掃儲物症患者的房屋必定會事與願違──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創傷。儲物症患者會感覺受到侵犯,而且只會在新環境中重複儲物過程。
相反,專家們建議要有耐心並理解他們,儘可能讓儲物症患者自己做出決定。
一種選擇是雇佣一位專業統籌師,尤其是有強制性儲物症處理經驗的專業統籌師。
「羞辱一個人永遠不是解決方法」,密歇根州的專業統籌師斯坦利(Deb Stanley)說,他也在接受心理健康顧問培訓。「如果你希望抓住機會,讓你的努力見效,就必須尊重別人。」
有些願意進行治療的儲物症患者發現,抗抑鬱藥物──具體來說,是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有助於控制情緒。認知行為療法也有助於改變儲物症患者對個人物品的想法。
来源:華爾街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