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像棋
像棋是中國人自創的,國際像棋與中國像棋有關系嗎?
《楚辭·招魂》有句云:「菎蔽(用於六簙棋的竹製籌碼)像棋,有六簙些。」這大概是「像棋」一語最早的記載;但這裡的像棋是指用象牙做的六簙棋棋子,與現在所說的像棋並不是一回事。
像棋的發明,可能是在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著有《像經》一書。他很得意自己的這部著作,因此招來百官,親自給他們講解,並命人作注。可惜這部書早已失傳。從時人和後人的記述中,我們可以約略窺知它是一部講棋道的書,《隋書·經籍志》中將它列於兵書類,和《棋勢》、《雜博戲》等書並列,也可以證明這點。明朝正德、嘉靖年間的學者楊慎在《丹鉛總錄》中說:「周武帝《像經》有日月星辰之像。」也就是說,「像戲」是取像於日月星辰的。那麼,它是如何演化成 後世的像棋的呢?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這是印度人加工的結果。他認為,北朝像戲有象徵日月的棋子,也有類似中國像棋「將」、「帥」的棋子;五代、北宋出現的「炮」,他認為最初是表示飄忽不定的彗星的棋子。這種棋戲傳入印度後,在約7世紀時(中國初唐時期)演變成戰爭遊戲;「像」、「馬」、「車」、「兵」四種棋 子,是當時印度軍隊的組成部分。經過印度人改造的像棋一面傳回中國,一面經波斯、阿拉伯傳入歐洲,衍生出中國和西方兩大象棋體系。
唐代像棋,已經接近現代像棋的形態;到了北宋,規制多變;南宋以後,逐漸定型,此時的像棋已離最初的日月星辰之像越來越遠。但是,印度、阿拉伯和歐洲人似乎沒有忘記它的天文學含義,都把像棋用於占星術。13世紀的一首拉丁詩,曾把星相符號賦予國際像棋的每一個子。雖然兩個像棋體繫在後世的發展中有了 很多差異,但其同出一源的標誌還是很明顯的:兵進不退、馬走日、像斜行、將帥或王一步一格等等都是它們的共同點。可以說,國際像棋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 物,它凝聚了人類共同的智慧。
用筷子吃飯是中國人的傳統,古人一直都是用筷子吃飯的嗎?
一雙筷子妙用無比,很能表現中國文化以簡御繁、以少御多的個性。但上古時人並不用它吃飯。《禮記·曲禮上》講到請客吃飯時,說:「共飯不澤手。」 「澤手」,就是雙手摩擦發熱而出汗的意思。這怎麼講呢?唐代經學大師孔穎達的註解是:「古之禮,飯不用箸(筷子),但(只)用手,既與人共飯,手宜絜 (潔)淨,不得臨時始捼莎(兩手相搓)手乃食,恐為人穢也。」原來上古時的中國人和現代的阿拉伯人一樣,是吃「手抓飯」的,並不是使用筷子作為餐具的。吃手抓飯,使古人養成了飯前洗手的習慣。《管子·弟子職》說:「先生將食,弟子饌饋,攝衽(衣袖)盥(洗手)漱,跪坐而饋。」意思是:先生要吃飯了,弟子要準備好食物,然後洗手漱口,跪坐著吃。《左傳·昭公二十年》也記載說:「華亥(宋國大夫)與其妻,必盥而食。」
阿諛奉承也叫做「拍馬屁」,這是為什麼?
生活中,我們常常把某人對他人諂媚奉承的行為稱為「拍馬屁」。關於「拍馬屁」的來歷,還真有幾種有趣的說法,都與蒙古人的習俗有關。一是說蒙古人有 個習慣,當兩人牽馬相遇時,應該在對方馬的屁股上輕拍一下,以表示尊敬。二是當蒙古族好騎手遇到難以馴服的烈性馬時,就會拍拍馬的屁股,這樣會使馬感到舒服,騎手即可乘機躍身上馬。三是蒙古人愛馬。如果馬肥壯結實,兩股必然隆起,所以見到駿馬,蒙古人總喜歡拍著馬屁股稱讚一番。由此可見,這個詞語本來並無貶義。然而,這些禮節和習俗成了趨炎附勢者諂媚奉承的方式。當他們看到權貴策馬而來時,不管其馬優劣如何,都會爭著拍馬屁股恭維一番。因此後世就視「拍馬屁」為巴結討好、阿諛奉承的同義詞,貶義色彩甚濃。
為什麼第一次見面出難題叫下馬威?
其實,下馬威原先並不是第一次見面就出難題的意思,而是指官吏初到任時,藉故嚴厲處分下屬,以顯示威風。
下馬威一語出自《漢書·敘傳》,班固在為祖先作傳記時,記敘伯祖父班伯因定襄時局混亂,而自請擔任定襄太守,定襄豪門大戶「畏其下車作威,吏民竦息」。意思是說他們擔心班伯初到任時要對下屬顯示威風,所以有所收斂。這裡的下車,並非指從車上下來的動作,而是指官員初到任。古人有用下馬、下車表示官員到任的習慣,所以後來「下車作威」便被「下馬威」代替。加上下馬威讀來順口,意思簡約明白,便廣為流傳。
隨著詞語意思的轉變,下馬威從初到任時要對下屬顯示威風,到泛指一開始就向對方顯示自己的威力。例如清代李漁《蜃中樓·抗姻》就說:「取家法過來,待我賞他個下馬威。」
為什麼我們說「老虎」、「老鼠」,而不說「老獅」、「老兔」?
如果非要說「老獅」、「老兔」的話,說話人恐怕指的是很長壽的獅子和兔子,這種「老」的用法跟「老虎」、「老鼠」中的用法是不一樣的。
古時,人們對虎和鼠這兩種動物是相當畏懼的。虎性威猛無比,古人多用虎象徵威武勇猛。《風俗通義》中說:「虎者陽物,百獸之長,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如「虎將」,喻指英勇善戰的將軍;「虎子」,喻指雄健而奮發有為的兒子;「虎步」,指威武雄壯的步伐;「虎踞」,形容威猛豪邁。但虎也經常傷人,而世上畢竟沒幾個武松。至於鼠,則什麼東西都咬,還會傳播鼠疫。「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這句俗語就表明人們對老鼠的憎惡。
古人對自己畏懼的東西普遍採取了「敬而遠之」的態度。於是,古人在這些事物之前冠以「老」字,以表示敬畏和不敢得罪的意思。有些地方因為迷信,在說 到老虎和老鼠時,往往不敢直呼其名而呼之以「大蟲」、「耗子」等。也有人認為老鼠的「老」是指年老的意思,認為老鼠是指鼠類中最為長壽的,但這種說法未必可信,因為老鼠其實並不長壽。
十二生肖中為何沒有「貓」這一屬相?
十二生肖是代表地支的十二種動物,常用來記人的出生年。十二生肖中除了龍以外基本上都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動物,可是為什麼沒有貓這種動物呢?
十二生肖的說法源於干支紀年法,傳說產生於夏,但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考證的是,至少在漢代,十二生肖與地支的相配體系已經固定下來了。在漢代以前,我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家貓,無論是《禮記》中所說的山貓,還是《詩經》中「有熊有羆,有貓有虎」的豹貓,都是生活在野外的野生貓。我們今天飼養的家 貓的祖先,據說是印度的沙漠貓。印度貓進入中國的時間,大約是始於漢明帝,那正是中印交往通過佛教而頻繁起來的時期。因此,貓來到中國的時間,距離干支紀年法的產生,恐怕已相差千年了,所以來晚了的貓自然沒有被納入十二生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