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9-11-24 15:04:51作者:曹長青
歷史總是在驚人地重複著,只不過我們眼前發生的這場孿生兄弟般相像的歷史重複,實在是間隔距離太近了。三十年代,美國有一場被稱為「大蕭條」的經濟危機,隨後上臺的左翼民主黨總統羅斯福,極力推行政府干預經濟的政策(新政)。結果不僅沒能解決問題,更使美國長達十多年都處於衰退狀態。
今天,美國又處於經濟危機,也是左翼民主黨總統上臺。這首位黑人總統,也是推行大政府政策,動用巨額國家資金,以救市為名,增加企業國有化,同時要國家包攬醫療保險等,更是明顯走社會主義。這場「新」新政,很可能也像羅斯福時代,人為地延長經濟困境。只不過由於現在經濟全球化,才可能使美國的這場經濟危機不至於持續那麼長時間。
外國人湧到美國炒股
羅斯福和奧巴馬的上臺,無論政治和經濟背景都很相像:在羅斯福上臺前,美國政治從1920年開始,就一直被右翼共和黨主導,連續12年三屆總統,都是共和黨人。二十年代,被稱為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繁榮期:1929年,美國經濟已佔全球34.4%。人類從未有過任何其他國家的經濟在世界佔如此高的比重(當時英、德、蘇只各佔10%,法、日低於5%,意、加低於2.5%)。當年美國登記汽車達2650萬輛,佔世界產量的六分之五(每五個美國人就有一輛汽車)。歐洲四大主要汽車製造商的產量,只是美國的11%。全部歐洲的登記汽車,還不到美國的五分之一。
經濟空前繁榮,股市牛氣衝天,導致投機行為盛行;很多外國人,都想到美國股市撈一把。1929年美國的154萬持股人中,有60萬是在美國開帳號的英國人。最高峰期,有100萬活躍的股票投機者;在當時的一億二千萬美國人口中,三千萬人與股票市場有關係。
國會一黨獨大
這種許多人炒賣股票的情形,是經濟週期的必然結果。1929年10月那個被稱為「黑色星期五」的股票大跌,標誌「調整期」到來,美國進入經濟危機。在共和黨12年執政的包袱下,尤其是發生了經濟危機,導致民主黨的羅斯福在1932年的總統大選中,以多贏700萬票的優勢,大敗共和黨尋求連任的總統胡佛;隨後在1936年的大選中,羅斯福更以2747萬選票(對手只得1668萬)的壓倒優勢連任。同時民主黨還完全掌控參眾兩院:在眾議院,民主黨334席,共和黨89席;在參議院,民主黨75席,共和黨17席。這種民主黨全面主導國會的局面,幾乎延續了近半個世紀;歷史學家指出:「國會幾乎變成了一黨立法的機構」。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從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間,幾乎都是左翼政治力量佔上風的原因之一。
歐巴馬的上臺,跟羅斯福的情況非常相像:在六、七十年代達到高潮的美國左翼思潮,八十年代開始消退。1980年,共和黨候選人里根擊敗民主黨總統卡特而當選;四年後更以壓倒性勝利(贏49個州)連任。從1980到2008年,這28年中,除克林頓做過八年總統外,共和黨掌權20年。在小布希總統任期最後一年,美國出現房貸危機。跟當年一樣,共和黨長期執政的包袱,再加上經濟危機,給了民主黨絕佳的政治機會,使他們一舉奪回白宮,並贏得參眾兩院。歐巴馬像羅斯福一樣,在政治優勢下開始「新政」,大步邁向社會主義。
撒大錢,撒大謊
除了政治和經濟背景的相像,兩人當選的策略也類似。當代英國歷史學家保羅.約翰遜(Paul Johnson)在他那本著名的《美國人民的歷史》中說,羅斯福的上臺,主要靠四點:一是撒大錢(巨額選舉經費),二是撒大謊(承諾政府全能做到),三是執迷權力(志在必得),四是籠絡媒體(左媒鳴鑼開道)。
歐巴馬的白宮之路,也完全是這種模式:第一,撒大錢:他的競選經費高達八億多美元(比對手多近三億),不僅成美國歷史之最,並創兩黨經費最大差距;第二,撒大謊:歐巴馬大話連篇,漫天許諾,連媒體都嘲諷說,這是列寧轉世,耶穌回來了;第三,執迷權力:歐巴馬當總統前,從無任何行政經驗,只是首屆參議員,資歷之淺,歷史罕見,但他硬要一步登天;第四,籠絡媒體:其實也不用歐巴馬拉攏,美國左派媒體競相做啦啦隊,因左派理念相同,心有靈犀不點就「通」,都要通往社會主義。
在左派媒體和教授們的書中,三十年代那場大蕭條,是因為羅斯福的「新政」而得到挽救。但事實正好相反。無論在當時,還是在當今都有經濟學家指出,恰恰是羅斯福的「新政」,人為地中斷了經濟的自然週期調整,而延長了危機。例如通俗易懂、從四十年代出版至今暢銷的《經濟學一課》的作者黑茲利特(Henry Hazlitt),從新政開始到他九十年代去世,一直痛批新政半個多世紀。上述英國歷史學家約翰遜,在《美國人民的歷史》中,用了20多頁(英文版)討論批評羅斯福的新政。九十年代初他在美國出版的長達870頁、總結20世紀歷史的名著《現代》(Modern Times),更是用一整章,痛斥羅斯福新政對美國的傷害。而著名的客觀主義哲學家安.蘭德(Ayn Rand),更尖刻、深刻地指出:羅斯福的理念和原則,正是毀掉了俄國的東西。
「新政」延長了危機
雖然左派學者一向對羅斯福的新政高度評價,但美國大蕭條時期的統計數字是「硬數據」,可以證明哪些定論更符合真實:
第一,1929年股市暴跌後,美國失業率迅速升高,1931年達到15.9%。羅斯福的「新政」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一直到1939年,美國失業率還高達17.2%。
第二,大蕭條導致私人投資嚴重下跌,但羅斯福新政更沒有解決這個問題。1929年時,美國私人投資佔GDP的16%,到了1941年,也才只恢復到14%。私人投資之所以無法增加,主要因為羅斯福政府的高稅收政策,把人們的錢都「搶」到政府腰包,私人當然就沒能力投資了。1929年美國的最高稅率是24%,但到了1935年則被升高到79%。如此高的稅收,私人企業哪裡還有錢投資?
第三,羅斯福新政,既沒有帶來整個國家的經濟復甦,更沒有帶來個人財富的增長。直到1939年,美國的人均GDP仍然低於1929年。經濟低迷狀態一直持續。直到二戰開始後,美國的經濟才開始復甦。
高稅收是搶劫民財
但為什麼「羅斯福的新政」被美化成挽救了美國經濟的功臣?歷史學家約翰遜說,這主要「起源於羅斯福的同僚和他的崇拜者們的政治宣傳;接下來由兩代歷史學者把這段經濟史構建成堅固的歷史定式」。約翰遜說,「這個生命力很強的神話並沒包含多少歷史真實」,但大政府的措施,往往給人強烈、深刻印象,似乎「成就顯著」。大政府通過高稅收,拿到大筆稅款,就可擴大預算,推行各種政府項目。羅斯福上臺第二年,就把政府預算增加了30.2%;用政府巨額投資修大橋(7.7萬個),建機場(285個),蓋公共樓房(12萬棟),還建大量公園、操場、水庫等。雖然這些政府項目「製造」了就業機會,但這些錢來自高稅收,本來可用於私人投資,由中小企業自身,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政府投資是短暫的,私人投資則是長期的,後者產生的就業機會,才能真正持續地降低失業率。
但政府投資的項目,不僅大,而且往往立竿見影,使人們容易感覺到變化。雖然政府是用高稅收「搶」來的錢進行投資,但人們往往看到政府的所謂成就,而忘記那是犧牲了無數中小企業和個人財富的結果。這種轟轟烈烈的政府大舉動,加上媒體的渲染吹噓,就成了豐功偉績。這種做法是納粹德國、紅色蘇聯和共產中國早期能贏得人心的原因之一。
大政府就是大蕭條
實際上,三十年代的大蕭條,是經濟的一次自我調整。據現任美國經濟顧委會(CEA)主任羅姆爾(Christina Romer)1999年在《經濟透視雜誌》(JEP)發表的研究,從1887年1929年,美國的經濟衰退平均長度只有 10.3個月,最長一次是16個月。如果當時羅斯福政府不干預的話,經濟將會在觸底之後自然反彈回升,根本不會延續那麼長時間。羅斯福不僅幫了倒忙,更從此開啟了美國走向大政府的一發不可收的惡劣之頭。
歐巴馬政府的救市和大政府政策,幾乎跟羅斯福新政一模一樣,也是要高稅收:提升最高稅率,要殺雞取蛋,閹割私人投資能力;高預算:歐巴馬政府的2009年開銷,已佔美國GDP的40%;高赤字:未來十年,美國本已天文數字的財政赤字,將增三倍;大政府:國家要主導經濟,全面推行反市場的社會主義政策。結果歐巴馬上臺不到一年,美國已丟掉了330萬個工作機會。
美國「卡托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收入和財富》一書作者雷諾茲(Alan Reynolds)不久前撰文說,從羅斯福新政,到歐巴馬的大政府,可以蓋棺論定說,「大政府就是大蕭條」,兩者密切相連。今天歐巴馬仍要重蹈覆轍,像羅斯福一樣幫倒忙。難怪美國最著名的廣播節目主持人林博(Rush Limbaugh)說,如果有機會採訪歐巴馬,他首先會問,「到底你不喜歡這個國家的什麼,使你要做這些事,損害這個國家?」(更多文章見:caochangqing.com)
——原載《看》雙週刊2009年11月19日
今天,美國又處於經濟危機,也是左翼民主黨總統上臺。這首位黑人總統,也是推行大政府政策,動用巨額國家資金,以救市為名,增加企業國有化,同時要國家包攬醫療保險等,更是明顯走社會主義。這場「新」新政,很可能也像羅斯福時代,人為地延長經濟困境。只不過由於現在經濟全球化,才可能使美國的這場經濟危機不至於持續那麼長時間。
外國人湧到美國炒股
羅斯福和奧巴馬的上臺,無論政治和經濟背景都很相像:在羅斯福上臺前,美國政治從1920年開始,就一直被右翼共和黨主導,連續12年三屆總統,都是共和黨人。二十年代,被稱為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繁榮期:1929年,美國經濟已佔全球34.4%。人類從未有過任何其他國家的經濟在世界佔如此高的比重(當時英、德、蘇只各佔10%,法、日低於5%,意、加低於2.5%)。當年美國登記汽車達2650萬輛,佔世界產量的六分之五(每五個美國人就有一輛汽車)。歐洲四大主要汽車製造商的產量,只是美國的11%。全部歐洲的登記汽車,還不到美國的五分之一。
經濟空前繁榮,股市牛氣衝天,導致投機行為盛行;很多外國人,都想到美國股市撈一把。1929年美國的154萬持股人中,有60萬是在美國開帳號的英國人。最高峰期,有100萬活躍的股票投機者;在當時的一億二千萬美國人口中,三千萬人與股票市場有關係。
國會一黨獨大
這種許多人炒賣股票的情形,是經濟週期的必然結果。1929年10月那個被稱為「黑色星期五」的股票大跌,標誌「調整期」到來,美國進入經濟危機。在共和黨12年執政的包袱下,尤其是發生了經濟危機,導致民主黨的羅斯福在1932年的總統大選中,以多贏700萬票的優勢,大敗共和黨尋求連任的總統胡佛;隨後在1936年的大選中,羅斯福更以2747萬選票(對手只得1668萬)的壓倒優勢連任。同時民主黨還完全掌控參眾兩院:在眾議院,民主黨334席,共和黨89席;在參議院,民主黨75席,共和黨17席。這種民主黨全面主導國會的局面,幾乎延續了近半個世紀;歷史學家指出:「國會幾乎變成了一黨立法的機構」。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從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間,幾乎都是左翼政治力量佔上風的原因之一。
歐巴馬的上臺,跟羅斯福的情況非常相像:在六、七十年代達到高潮的美國左翼思潮,八十年代開始消退。1980年,共和黨候選人里根擊敗民主黨總統卡特而當選;四年後更以壓倒性勝利(贏49個州)連任。從1980到2008年,這28年中,除克林頓做過八年總統外,共和黨掌權20年。在小布希總統任期最後一年,美國出現房貸危機。跟當年一樣,共和黨長期執政的包袱,再加上經濟危機,給了民主黨絕佳的政治機會,使他們一舉奪回白宮,並贏得參眾兩院。歐巴馬像羅斯福一樣,在政治優勢下開始「新政」,大步邁向社會主義。
撒大錢,撒大謊
除了政治和經濟背景的相像,兩人當選的策略也類似。當代英國歷史學家保羅.約翰遜(Paul Johnson)在他那本著名的《美國人民的歷史》中說,羅斯福的上臺,主要靠四點:一是撒大錢(巨額選舉經費),二是撒大謊(承諾政府全能做到),三是執迷權力(志在必得),四是籠絡媒體(左媒鳴鑼開道)。
歐巴馬的白宮之路,也完全是這種模式:第一,撒大錢:他的競選經費高達八億多美元(比對手多近三億),不僅成美國歷史之最,並創兩黨經費最大差距;第二,撒大謊:歐巴馬大話連篇,漫天許諾,連媒體都嘲諷說,這是列寧轉世,耶穌回來了;第三,執迷權力:歐巴馬當總統前,從無任何行政經驗,只是首屆參議員,資歷之淺,歷史罕見,但他硬要一步登天;第四,籠絡媒體:其實也不用歐巴馬拉攏,美國左派媒體競相做啦啦隊,因左派理念相同,心有靈犀不點就「通」,都要通往社會主義。
在左派媒體和教授們的書中,三十年代那場大蕭條,是因為羅斯福的「新政」而得到挽救。但事實正好相反。無論在當時,還是在當今都有經濟學家指出,恰恰是羅斯福的「新政」,人為地中斷了經濟的自然週期調整,而延長了危機。例如通俗易懂、從四十年代出版至今暢銷的《經濟學一課》的作者黑茲利特(Henry Hazlitt),從新政開始到他九十年代去世,一直痛批新政半個多世紀。上述英國歷史學家約翰遜,在《美國人民的歷史》中,用了20多頁(英文版)討論批評羅斯福的新政。九十年代初他在美國出版的長達870頁、總結20世紀歷史的名著《現代》(Modern Times),更是用一整章,痛斥羅斯福新政對美國的傷害。而著名的客觀主義哲學家安.蘭德(Ayn Rand),更尖刻、深刻地指出:羅斯福的理念和原則,正是毀掉了俄國的東西。
「新政」延長了危機
雖然左派學者一向對羅斯福的新政高度評價,但美國大蕭條時期的統計數字是「硬數據」,可以證明哪些定論更符合真實:
第一,1929年股市暴跌後,美國失業率迅速升高,1931年達到15.9%。羅斯福的「新政」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一直到1939年,美國失業率還高達17.2%。
第二,大蕭條導致私人投資嚴重下跌,但羅斯福新政更沒有解決這個問題。1929年時,美國私人投資佔GDP的16%,到了1941年,也才只恢復到14%。私人投資之所以無法增加,主要因為羅斯福政府的高稅收政策,把人們的錢都「搶」到政府腰包,私人當然就沒能力投資了。1929年美國的最高稅率是24%,但到了1935年則被升高到79%。如此高的稅收,私人企業哪裡還有錢投資?
第三,羅斯福新政,既沒有帶來整個國家的經濟復甦,更沒有帶來個人財富的增長。直到1939年,美國的人均GDP仍然低於1929年。經濟低迷狀態一直持續。直到二戰開始後,美國的經濟才開始復甦。
高稅收是搶劫民財
但為什麼「羅斯福的新政」被美化成挽救了美國經濟的功臣?歷史學家約翰遜說,這主要「起源於羅斯福的同僚和他的崇拜者們的政治宣傳;接下來由兩代歷史學者把這段經濟史構建成堅固的歷史定式」。約翰遜說,「這個生命力很強的神話並沒包含多少歷史真實」,但大政府的措施,往往給人強烈、深刻印象,似乎「成就顯著」。大政府通過高稅收,拿到大筆稅款,就可擴大預算,推行各種政府項目。羅斯福上臺第二年,就把政府預算增加了30.2%;用政府巨額投資修大橋(7.7萬個),建機場(285個),蓋公共樓房(12萬棟),還建大量公園、操場、水庫等。雖然這些政府項目「製造」了就業機會,但這些錢來自高稅收,本來可用於私人投資,由中小企業自身,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政府投資是短暫的,私人投資則是長期的,後者產生的就業機會,才能真正持續地降低失業率。
但政府投資的項目,不僅大,而且往往立竿見影,使人們容易感覺到變化。雖然政府是用高稅收「搶」來的錢進行投資,但人們往往看到政府的所謂成就,而忘記那是犧牲了無數中小企業和個人財富的結果。這種轟轟烈烈的政府大舉動,加上媒體的渲染吹噓,就成了豐功偉績。這種做法是納粹德國、紅色蘇聯和共產中國早期能贏得人心的原因之一。
大政府就是大蕭條
實際上,三十年代的大蕭條,是經濟的一次自我調整。據現任美國經濟顧委會(CEA)主任羅姆爾(Christina Romer)1999年在《經濟透視雜誌》(JEP)發表的研究,從1887年1929年,美國的經濟衰退平均長度只有 10.3個月,最長一次是16個月。如果當時羅斯福政府不干預的話,經濟將會在觸底之後自然反彈回升,根本不會延續那麼長時間。羅斯福不僅幫了倒忙,更從此開啟了美國走向大政府的一發不可收的惡劣之頭。
歐巴馬政府的救市和大政府政策,幾乎跟羅斯福新政一模一樣,也是要高稅收:提升最高稅率,要殺雞取蛋,閹割私人投資能力;高預算:歐巴馬政府的2009年開銷,已佔美國GDP的40%;高赤字:未來十年,美國本已天文數字的財政赤字,將增三倍;大政府:國家要主導經濟,全面推行反市場的社會主義政策。結果歐巴馬上臺不到一年,美國已丟掉了330萬個工作機會。
美國「卡托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收入和財富》一書作者雷諾茲(Alan Reynolds)不久前撰文說,從羅斯福新政,到歐巴馬的大政府,可以蓋棺論定說,「大政府就是大蕭條」,兩者密切相連。今天歐巴馬仍要重蹈覆轍,像羅斯福一樣幫倒忙。難怪美國最著名的廣播節目主持人林博(Rush Limbaugh)說,如果有機會採訪歐巴馬,他首先會問,「到底你不喜歡這個國家的什麼,使你要做這些事,損害這個國家?」(更多文章見:caochangqing.com)
——原載《看》雙週刊2009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