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2-15 00:29:42作者:
「我的父母不是貪官,也不是大款。」儘管他的父親李潔聲稱,自己供得起兒子在外讀書,但省錢仍然是李清曦留學生活的一大內容
儘管有一次不成功的留學經歷,李清曦心裏還會經常冒出一股「不知哪裡來的清高」。回國已經兩年多了,不時還會有很多情景和細節,勾起他對澳大利亞的回憶。
2002年,18歲的李清曦中斷高中學業,告別父母師友,獨自去澳大利亞留學。兩年後,他疲倦地拖著一個箱子回了國,裡面沒有文憑,沒有居留證明,甚至連在國外買的衣服,也統統沒有。裡面只裝著一個陪他度過大半留學生活的遊戲機。他變成一個「海帶」,前途一片渺茫。
經過一年的反思,李清曦將自己的留學生活寫成一本書—《別了,澳大利亞》,在書裡,他坦言自己留學生活的諸多過失和悔恨。他毫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留學失敗者大有人在,而李清曦被視為第一個敢於公開承認自己是失敗的人。他自稱「臉皮比較厚」,因此不介意成為其他要出國的同齡人汲取教訓的樣本。不過說起有些事情來,他仍舊會支吾,怕「丟人」。
他的行文透露著孩子氣,經常會忍不住在一句話後面打上括弧,注上「嘿嘿」這樣的語氣。他反覆問記者,封面上的作者照片帥不帥,如果考慮再版的話,換一張什麼樣的好。
甚至有讀者堅決不肯相信,這名看上有些稚嫩的20歲出頭的年輕人,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
他也聽說,已有家長拿著他的書對孩子說,你可別學他這樣。「看來我的目的達到了!」李清曦有些得意。
出國留學「太簡單了」
2001年,李清曦的父親幾乎毫不猶豫作出了送兒子出國留學的決定。而那時候,他們甚至還沒搞清楚,國外教育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古典的校園,很小的課堂,只有十幾個人,自由而活躍,周圍全是老外的面孔,大家在一起用英語交流學習。」當時,這名不滿18歲的高二學生,通過《北京人在紐約》,以及各種雜誌,在腦海中模糊地構建起國外留學的幻像。
「我很討厭中國學校的教育方式。」李清曦說。因此,這種幻像,對他產生了很大的誘惑力。除此之外,他對出國留學一無所知。
「想過出去該是什麼樣子嗎?」有人問他。
「太簡單了,就像在國內一樣,就是學習,不用想別的。」出國前從未離開過父母的李清曦,想像中的留學就像去一所國外的高級中學。
「多數中國孩子對國外留學生活的想像,都被籠罩在一個由虛假信息創造出的描述裡。」他後來反思。雖然現在留學夢破滅了,他卻仍然對自己想像裡的那種生活感到羨慕。「那樣的生活一定曾經有過,只是我們這一批人沒趕上。」
而李清曦的父親李潔,決定送兒子出國的理由更是簡單。
「潮流。」他使勁憋出這個詞兒來。然後,他開始扳著手指算,不到一分鐘,就列了一個長長的名單,幾乎不停頓地說出十幾個同事的名字。在2002年前後,這些人全都先於他,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國外讀書。
李潔只是感到身邊有一股小留學生的潮流在湧動,可事實上,這股潮流早已在更大範圍裡匯聚成了洶湧洪流。據不完全統計,到2004年,18歲以下的小留學生數量已佔到中國留學生總人數的一半以上。在南方一些城市,辦理出國留學的中學生甚至佔到所有出國人員的70%~80%。
「我生活的圈子裡,送孩子出國的,不誇張地講在80%左右。」李潔說。而他的一些比較成功的商界朋友,孩子也多在國外。這讓他「幾乎不用選擇」:有點錢,又有這樣一個交際圈子,自己的兒子也一定要出去的。
還有一個「自私的念頭」,李潔沒有跟兒子說:希望兒子能移民國外。「那樣我老的時候,還可以有個投奔的地方。」
至於兒子想不想出去,以及出去以後是否能夠適應,他並沒有過多考慮。
在國內也算「見多識廣」的李潔,對國外的留學生活同樣很陌生,除了同事零星傳來的一些小道消息。一名把孩子送出去的同事,成了李潔主要的信息來源。
高一的期末考試剛結束時,李清曦一家請這名同事聚餐,主要目的是請教一些出國留學的情況。
「太簡單了。」這是他們得到的信息。這名同事輕描淡寫地轉述著他所知道的「留學信息」:國外和國內沒什麼兩樣,呆下來很容易,讀完語言,隨便就能念大學;學費不用愁,找工作很簡單,想打工就打工,賺得是比人民幣值錢的澳元,絕對能養活自己。
這番話說得李潔心花怒放。他後來才知道,自己過去對國外留學的誤區,主要來自這名同事轉述中介公司的介紹,以及兒子在國外「報喜不報憂」的電話。其實他完全不瞭解兒子在國外的真實境況。
李清曦回國以後,在書裡也寫到父親這名同事兒子的生活:他為了賺夠生活費,甚至三天只睡8個小時。
既然一切被描述得這樣美好和簡單,李潔也就沒什麼可猶豫的了。他立即開始替兒子辦手續。不過這一切,李清曦並不知情。直到半年以後,高二隻讀了一個學期的李清曦得知,簽證已經批下來,自己馬上就可以出國了。
反對的聲音並不是沒有。李清曦的母親一度堅決反對兒子出國。她的理由是,兒子從未獨立生活過,出去以後肯定「管不住自己」。
從小到大,李清曦的生活和學習完全是在父母管制下度過的。那時的他和同齡人一樣,聽話,努力學習,生活規律,沒事喜歡關上門玩電腦遊戲。
在生活上,他也有著同齡人共有的「低能」。在出國前不久,家人讓將滿18歲的李清曦去郵局寄一封信,他都覺得心裏「發怵」。不過,這些並未能動搖父親的決心。
「那個時候,他的確還不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把他送出去,是早了點。」李潔反思道。他自稱,當時完全被一種憧憬和期待所支配,對自己的兒子認識「不夠清楚」。
在很多事情上都還「不夠清楚」的時候,出國的日子臨近了。李清曦特意把行期定在自己18歲生日那天。他「豪情萬丈」,覺得廣闊的未來在等著他。「屬於我的這一天已經到來了。」他在書中寫道。
儘管他自己也不清楚,「這未來到底怎麼個廣闊法」。
班上13名學生竟然有12名是中國人
在飛往澳大利亞的飛機上,李清曦甚至不會填寫自己的入境申請表,多虧臨座一個陌生人幫助才對付過去。
澳大利亞給李清曦的第一印象,堪稱完美。
在此之前,他和父親李潔對這個國家主要的信息,都來自網路和一本《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那裡面寫著這個國家簡略的歷史。而現在他可以用眼睛親自打量這個國家了:天空是從未見過的藍,空氣很新鮮,別墅掩映在花叢綠樹裡,路邊栽滿花草。
「在這樣的環境裡讀書、生活,不是像在天堂裡一樣享受嗎?」李清曦這樣告訴自己。可是第一堂語言課就擊碎了他的夢想。
走進教室前,他又一次想像起自己嚮往的留學生活:一個大部分是西方人的學校,班上只有一兩個留學生,課堂氣氛濃厚,課下氣氛活躍,身處英語的環境……
結果,他看到了「一張張黃種人的臉」。班上13名學生,竟然有12名是中國人,且都講漢語。
「你好,你從哪兒來。」坐在他身邊的一位用標準的普通話問他。然後,大家繼續用漢語聊天。
「也許只有這個班是這樣吧?」他有些疑惑和懊惱,但心存僥倖。
結果,下課以後他發現,在喧鬧的走廊裡,除了幾個外國面孔的老師外,幾乎全是中國人,男女分堆,大聲嚷嚷。
除了校園環境優美,這裡和他在國內的高中竟然沒什麼不同。當然,也有區別,男孩子坐在陽台上大大咧咧抽煙,沒有老師來管。
他又開始把希望寄託在其他樓層,也許在高中或大學預科班,情況會好些吧?
答案同樣讓他失望。他最終發現,這家學院裡,97%的學生都是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剩下的是一兩個日本人、一兩個韓國人和四五個中東人。中國人互相很少講英文,而是用攙雜著各地方言的普通話交流。李清曦有一個韓國同學,英語不大會說,卻會用發音標準的漢語罵人:「我***個×!」
而李清曦也「收穫不小」。在這裡,從小說普通話的他,卻從青島老鄉那裡學會了青島話,甚至還學了一點南方話。有一次通電話,他爸爸李潔甚至聽不出這是兒子的聲音。
總之,來之前的所有期盼,一下子落了空。他懵了。
想得什麼病就得什麼病 想病多久就病多久
在國內上高中的慣性,讓剛到澳大利亞的李清曦憋足了「好好學習」的勁兒。不過他很快發現,環境變了。周圍的小留學生,大多都是在百無聊賴地混日子。
他發現,澳大利亞的老師,除了講好自己的課外,其他的方面很「尊重」學生的選擇,聽不聽課,甚至來不來上課,他們都不太在意。
雖然這所學校對出勤率也有要求,可是身邊大多數中國小留學生,天天逃課,不寫作業。而且他們一點也不擔心。
很快,李清曦洞悉了這些小留學生的一些「小把戲」:找當地華人醫生開假診斷書。「想得什麼病就得什麼病,想病多久就病多久」,只要交了錢,這樣一份像模像樣的診斷書,就可以成為他們逃課的藉口。
而為了錢,這些華人醫生已經把開這種診斷書,當成了常規生意。
另一方面,一些澳大利亞語言學校的校方也在縱容,只要留學生們交夠學費,就放任自由。李清曦的一個朋友,出勤率只達到了5%,遠遠低於規定的80%,卻絲毫不妨礙他繼續留學。
這樣的結果是,很多小留學生出國以後,讀了幾年的語言,英語水平依舊很蹩腳。有一個小留學生,在澳大利亞讀了一年多英語,平時不上課也不交作業,結果遲遲不能畢業。
有一次,他給學生顧問送去了400多塊錢的茶葉「意思意思」,對方很高興地接收了。結果,這次賄賂還是沒能讓他通過考試。
李清曦覺得,中國小留學生把太多的壞習慣帶到了國外,並因此成為外國人很看不起的一個群體。
比如,澳大利亞的地鐵,經常沒人檢票。據他所知,很多中國小留學生都會藉機逃票。
還有一次,在一輛巴士上,他和幾個中國小留學生大聲地用中文說笑,忽然,一個外國老人很不高興地用英語大聲呵斥了他們。這一聲呵斥,讓他至今記憶猶新。從此,他在任何公共場合,都會刻意提醒自己保持安靜。
不過,在這樣的環境下,李清曦逐漸開始放鬆自己,他不再堅持聽當地英文廣播,也不再費力地去搜想英文單詞表達,而是開始和周圍的中國留學生一樣直接用中文交流。
他在澳大利亞讀高中時,學到的東西也過於簡單。直到如今,回憶起當時的上課內容,他還會把頭向上一揚:「那就是我們小學學過的東西。」
過去在國內堆積如山的作業不見了。每天,他花一個小時就能寫完作業,然後給自己留下大段的空餘時間。
這個18歲的男生感到寂寞。電腦遊戲和聊天成為他閑暇時間的主要陪伴。
被騙傳銷的小留學生並非只有他一人
滯留澳大利亞26個月,李清曦總共花費,超過了20萬元人民幣。不過,李潔後來偷偷問過送孩子出國的家長,他們都認為,「你兒子花得並不算多」。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在美英讀中學的中國小留學生,每年學費、生活費就超過了15萬元人民幣。即使去塞普勒斯這樣的小國,學酒店管理4年也要花掉30萬元。而在李清曦出國前後的幾年裡,一份調查稱,送子女出國的家長如同「背上了高利貸」。以紐西蘭為例,每個小留學生每年最少要花費16萬元。而在加拿大,一個高中畢業的學生要拿到學士學位一般需要5年半到6年半的時間,每年至少需要12萬元人民幣。
「我的父母不是貪官,也不是大款。」李清曦喜歡這樣描述自己的家境。儘管他的父親李潔聲稱,自己供得起兒子在外讀書,但省錢仍然是李清曦留學生活的一大內容。
小留學生的家境多半不錯,但巨富畢竟很少。一名留學的青島女孩說,即使是國內比較富裕的家庭,也很難為子女在國外提供比較奢華的生活。除非有錢人家的子女,才能幾天換一輛車,住比較昂貴的學生宿舍,這都是他們這些人不可企及的。
許多小留學生在外面過的日子並不安逸。李清曦的一位好朋友,迫於生計,只能四處找工作,最潦倒的時候連個麵包都買不起,只能餓肚子。為了掙夠學費和生活費,他同時兼幾分工,連續幾天不睡,實在撐不住了,就在辦公室趴一會兒。
而在國外打工,也完全不像想像中那樣容易。一名曾在德國「飄」了兩年最終空手而歸的小留學生,因為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錢,只能跟著別人一起去鋪地板,賺錢買飯吃。
當然,也有些小留學生為了能過上奢華的生活,想盡各種辦法,其中一些人選擇了犯罪。在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由中國小留學生參與的搶劫、綁架案件,時有耳聞。
李清曦選擇的「生錢之道」,是傳銷。像許多涉世未深又渴望賺錢的孩子一樣,他狂熱地被發財夢控制,交錢入夥,好友怎麼勸他都不聽。那時,他認真記筆記,背誦產品資料,虔誠地向「上線」請教真傳,然後,不停地邀請同學做自己的「下線」。後來乾脆直接到人家住處進行「推銷」,結果都以失敗告終。
最終,李清曦付出了近萬元人民幣的代價,才從中抽身而退。
等他醒悟過來之後,他才知道,被騙傳銷的小留學生,遠非他一人。他的室友和他一起進入傳銷組織。而他的另一個好友,後來也被騙進了這家組織,任憑他苦口婆心勸說,都無濟於事。
「我們還是太小。」他感慨。而這些事情,當然也不敢跟家長說。他花巨款在傳銷組織購買的「微量元素」,後來託人帶回國,當作孝敬父母和長輩的禮物。
打電話都變成了一種「負擔」
第一次打電話回家時,李清曦在電話這邊哭了。「每天早上再也沒有媽媽叫醒起床了」。他想家想得厲害。那天,他一口氣給父母、親戚、同學等十幾個人寫了信。
最初,給家人打電話被當成很重要的一件事。每週日的下午,他會準時撥通家裡的電話,向父母簡單匯報一週情況。
大多數小留學生和家人的聯絡,都只能通過電話。因為國內撥國際長途很貴,所以,多數電話都是由小留學生從國外打過來。
一開始,還是有很多話要說的。比如最近的學習、學校演講比賽的結果,等等。但是這樣的日子維持不了多久就沒話說了。
「每次打電話他們總是會問相同的問題,像能不能吃飽,錢夠不夠花,學習緊張不緊張等。」李清曦逐漸開始學會應付。
「報喜不報憂」,這是李清曦所熟知的大多數小留學生慣用的方法。他們習慣用一連串「挺好」來回答家人的所有詢問。
結果是,很多家長都以為自己的孩子在外面過得「挺好」:不錯的住處,不錯的食物,不錯的學校,還有不錯的前途。他們要做的,就是按時把錢打到孩子的賬戶上。
時間久了,打電話便成了一種「負擔」,除了互相問候外,可說的話變得越來越少。最後,乾脆電話也不打了,甚至有家人打來電話,也不想接。這樣的場景經常可以看到:一幫小留學生聚在一起打牌,正到熱鬧時,電話響了,接起來的人摀住話筒喊:「×××,你老爸的。」那個人頭也不抬回一句:「說我不在。」
「以前幹什麼總要被管著,現在好容易離開了他們的勢力範圍,當然不想再聽嘮叨。」李清曦說。這也是很多小留學生的共同想法。
最長的一次,李清曦有近兩個月沒跟家人聯繫。當時,他和幾個小留學生合住在一間房子裡,每天玩遊戲,昏天黑地地過日子,根本想不起打電話這回事,更怕打通電話家人聽到這邊的聲音會「露餡兒」。
那一次,可急壞了家人,他母親以為兒子出了什麼事,都急得哭了。
父母已經不能再控制我了,我到了天堂
「父母已經不能再控制我了,我到了天堂。」李清曦在心裏多次這樣想。
他實在是被「過於殘酷、高度緊張的」國內高中教育束縛怕了。而恰好,一群像他一樣經歷、一樣年紀的小留學生,聚到了一起。
經過幾次搬家,他和另外3個小留學生住到了一起。這種合租方式,被稱為「扎堆」。許多小留學生都過著扎堆的生活。
這是他最開始接觸其他小留學生的日常生活。有的室友整夜都在與女友「煲電話粥」,開銷巨大;有的室友每到上課時就睡懶覺,不去是常事,但遇到打工的時候卻精神抖擻。
後來,他和幾個遊戲迷住在了一起。沒過多久,從國內訓練出來的自製力,便被電子遊戲俘虜了。他「入了夥」,並且逐漸越玩越晚,每天至少要玩到12點以後。
一開始,李清曦還堅持著每天爬起來上課,只是因為時間緊張,早餐往往來不及吃。不過,漸漸的,因為沒人管,他從上課變成遲到,最後乾脆演變成曠課。
他的頭髮永遠是亂糟糟的,晚上玩遊戲累了,倒頭就睡。第二天起來,接著坐在床上玩。有一個星期,因為下暴雨,他乾脆整周呆在屋子裡玩遊戲。
遊戲是這麼令人沈迷,以至於他完全忘記了學校對小留學生80%出勤率的要求。
結果,因為出勤率不夠,在澳大利亞度過一年4個月之後,他收到了對小留學生最嚴厲地懲罰:註銷簽證,被逐回國。
這是2003年的8月4日,李清曦19歲剛過。回憶起這一天,他總是會突然收住笑容,抿抿嘴唇,搖下頭,然後又笑一下,好像在為自己的少不更事而追悔。
儘管這樣的失敗者,遠遠不止他一個人。
你算是很老實的小留學生了
上個月,幾名從小認識、後來到不同國家留學的小留學生聚在了一起,李清曦也在其中。這些人,有的在國外漂了幾年,沒有認真讀過書,最後回國;有的已經拿到了永久居留權,正在國外讀研究生。
他們一起暢談起自己的留學見聞,七嘴八舌。
「你算是很老實的小留學生了。」一個男生打趣兒地對李清曦說。一旁有人附和道:「不賭錢、不犯罪,只是玩玩遊戲。」
王洋(化名)也是在高中沒讀完時,便去了德國留學。儘管兩次進出德國,但他始終連一所正規的語言學校也沒讀過。
吃喝、遊戲、打工,構成了他在德國的生活內容。他的身邊,同樣有一批混在德國的小留學生。
每當有人問起他在德國的留學生活,他總是藉機避開。實在被追問急了,才說出他認為去留學的最大收穫:他知道了柏林牆到底是什麼樣的,知道了「從柏林牆往哪個地方走有個公共廁所」。只有在閑談中,他才會偶爾透露一些他留學時打架的細節。不過這些,他的父母並不知情。他們只知道自己的兒子在國外學了語言。
另一名叫顧雲(化名)的女生,已經大學畢業,並已取得了紐西蘭的「身份」。在很多家長看來,這已經算是成功的例子。不過這個過程卻很坎坷。尤其使她難忘的,是她3個月的「黑民」經歷。
所謂「黑民」,就是沒有簽證留在該國的外國人。在幾名小留學生接觸的人群中,「黑著」的人並不在少數。顧雲是因為遇到了黑中介,所辦簽證不是正規簽證,而被迫做了3個月的「黑民」。
不過,3個月後,她通過找關係,重新辦了簽證。用小留學生的話說,這叫「洗白」,而洗白並不那麼容易。王洋的兩個同學,為了能「洗白」,偷偷跑到附近一個國家,等待該國「大赦」,那樣就可以擺脫「黑民」身份。結果沒有等到,便被抓住了。
許多小留學生,因為出勤率等原因簽證被註銷後,往往不敢跟家人說,選擇「黑」在國外,按時提取父母寄來的學費,提心吊膽地活著。
「這樣的人太多了。有的人為了騙父母,會把自己說成在一所特別有名的大學讀書。」王洋說,「在國外,要編造謊言騙家人,實在是太容易了。」
李清曦深深地理解「黑民」的心情,因為得知簽證被註銷的那一刻,他曾經猶豫做不做「黑民」。「現在想起來,如果當時真那樣選擇了,這輩子可能就完了。」他說。
最終,他選擇了與移民局打官司,並最終勝訴。不過,此時他已經沒有心力再繼續自己的留學生涯了。2004年,李清曦選擇了回國。
在他身邊,還發生過另外的故事。有一名父親一直以為自己的兒子在國外讀研究生,可是有一天,他去上海出差,卻在路邊看到兒子正陪著別人逛街。
還有一個小留學生在外欠下巨額賭債,最後偷偷賣掉一個腎還債。回家後一直身體虛弱,家人帶他做檢查才知道真相。
賣淫、吸毒等有關小留學生的負面報導,在有過留學經歷的人看來,並不僅僅是一種妖魔化的傳說,現實中切實存在著這種現象。顧雲所在的市,曾經連續發生過多起中國小留學生殺人綁架的案件,有的甚至就發生在她身邊。
個別小留學生甚至在國外包養暗娼。曾經有小留學生為了斗富,放假時乘飛機到香港紅燈區「瀟灑」一番,然後帶著照片回來比試,看誰找得「更靚最嫩」。
兒子出國出得膽子變小了
在青島市區的某個路口,來往車輛並不多,李清曦不斷左右顧盼。遠遠開來一輛桑塔納轎車,他頓時收住腳步,很有耐心地等車過去,才快步近似小跑地過了大約5米寬的馬路。
「我已經進步了。」他彷彿在解釋。剛從澳大利亞回國時,過馬路成了李清曦最緊張的一件事。他只敢在有斑馬線的地方過馬路。
父親李潔當時的印象是,兒子出國出得膽子變小了。那時候,20多歲的大小夥子,過馬路要緊緊拉著他的手才行,「有時候手心都出汗」。
李清曦懷念澳大利亞人車互讓的交通秩序,並對一切不遵守交通秩序的行為深切反感。為了是否從斑馬線過馬路的問題,一次,他和一個回國後關係很要好的女孩子鬧翻了,以後很少再來往了。
同樣讓李清曦不習慣的還有很多。從機場回家的路上,他堅持要父親繫上安全帶,並為此很不快。而在途中,一名同車的人將塑料袋隨手扔出車窗,他當時就跟人急了。
澳大利亞的留學生活多少已經改變了他。「天怎麼這麼灰?空氣怎麼這麼差?」對著青島的環境,他不住地抱怨。
有時候,他覺得煩躁,就會不住地用頭撞牆,一邊大吼,過了很久之後,他才有勇氣對父親李潔承認,「他想過死」。
他下意識地覺得高人一等。在出租車裡,他會故意用帶著南方口音的普通話跟同學聊天。等著司機問他「你不是本地人啊」,然後,他會得意地說:「我是在國外留學的時候學會的」。
回國以後,李清曦曾經試圖重新參加高考,但他發現,國外接受的教育,已讓他無法再適應國內激烈的應試教育了。
聽了補習班老師講課之後,他憤而離去:「這哪是教學生啊,這不是在毀學生嗎?」然後,他開始向人絮叨國外的教育方式。「人家小學的時候,是要學木匠這些手工課的。我們哪裡有過?」
結果,他開始參加自學考試。
現在,他在青島一家文化單位有了自己的工作,每天按時上下班,十分認真。他已經能安靜下來,正視自己留學的經歷。用他的話說,「留學已經失敗了,不能再讓人生也失敗」。
偶爾,他和爸爸李潔會一起交流留學得失,然後一起感慨:那時候真的太小了!
「我不後悔自己的經歷。」李清曦說,不過他補充,如果重新選擇,他會在國內讀完一所大學之後,再選擇出國。「那時候自我約束力就會強得多。」
他知道,像他一樣的人,實在不少,只是沒有幾個人有勇氣,敢公開說出來。
事實上,他當初身邊接觸到的11個小留學生裡,有9個人已經回來了,而且只有極個別的人拿到了學位,其他人,都沒有念完大學。
這樣的事還有很多。他把這些都寫進了自己的書裡,連自己的「糗事」也不遮掩。他希望當個「反面教材」。
「有點丟人,」他說,「不過……沒關係。」
儘管有一次不成功的留學經歷,李清曦心裏還會經常冒出一股「不知哪裡來的清高」。回國已經兩年多了,不時還會有很多情景和細節,勾起他對澳大利亞的回憶。
2002年,18歲的李清曦中斷高中學業,告別父母師友,獨自去澳大利亞留學。兩年後,他疲倦地拖著一個箱子回了國,裡面沒有文憑,沒有居留證明,甚至連在國外買的衣服,也統統沒有。裡面只裝著一個陪他度過大半留學生活的遊戲機。他變成一個「海帶」,前途一片渺茫。
經過一年的反思,李清曦將自己的留學生活寫成一本書—《別了,澳大利亞》,在書裡,他坦言自己留學生活的諸多過失和悔恨。他毫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留學失敗者大有人在,而李清曦被視為第一個敢於公開承認自己是失敗的人。他自稱「臉皮比較厚」,因此不介意成為其他要出國的同齡人汲取教訓的樣本。不過說起有些事情來,他仍舊會支吾,怕「丟人」。
他的行文透露著孩子氣,經常會忍不住在一句話後面打上括弧,注上「嘿嘿」這樣的語氣。他反覆問記者,封面上的作者照片帥不帥,如果考慮再版的話,換一張什麼樣的好。
甚至有讀者堅決不肯相信,這名看上有些稚嫩的20歲出頭的年輕人,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
他也聽說,已有家長拿著他的書對孩子說,你可別學他這樣。「看來我的目的達到了!」李清曦有些得意。
出國留學「太簡單了」
2001年,李清曦的父親幾乎毫不猶豫作出了送兒子出國留學的決定。而那時候,他們甚至還沒搞清楚,國外教育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古典的校園,很小的課堂,只有十幾個人,自由而活躍,周圍全是老外的面孔,大家在一起用英語交流學習。」當時,這名不滿18歲的高二學生,通過《北京人在紐約》,以及各種雜誌,在腦海中模糊地構建起國外留學的幻像。
「我很討厭中國學校的教育方式。」李清曦說。因此,這種幻像,對他產生了很大的誘惑力。除此之外,他對出國留學一無所知。
「想過出去該是什麼樣子嗎?」有人問他。
「太簡單了,就像在國內一樣,就是學習,不用想別的。」出國前從未離開過父母的李清曦,想像中的留學就像去一所國外的高級中學。
「多數中國孩子對國外留學生活的想像,都被籠罩在一個由虛假信息創造出的描述裡。」他後來反思。雖然現在留學夢破滅了,他卻仍然對自己想像裡的那種生活感到羨慕。「那樣的生活一定曾經有過,只是我們這一批人沒趕上。」
而李清曦的父親李潔,決定送兒子出國的理由更是簡單。
「潮流。」他使勁憋出這個詞兒來。然後,他開始扳著手指算,不到一分鐘,就列了一個長長的名單,幾乎不停頓地說出十幾個同事的名字。在2002年前後,這些人全都先於他,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國外讀書。
李潔只是感到身邊有一股小留學生的潮流在湧動,可事實上,這股潮流早已在更大範圍裡匯聚成了洶湧洪流。據不完全統計,到2004年,18歲以下的小留學生數量已佔到中國留學生總人數的一半以上。在南方一些城市,辦理出國留學的中學生甚至佔到所有出國人員的70%~80%。
「我生活的圈子裡,送孩子出國的,不誇張地講在80%左右。」李潔說。而他的一些比較成功的商界朋友,孩子也多在國外。這讓他「幾乎不用選擇」:有點錢,又有這樣一個交際圈子,自己的兒子也一定要出去的。
還有一個「自私的念頭」,李潔沒有跟兒子說:希望兒子能移民國外。「那樣我老的時候,還可以有個投奔的地方。」
至於兒子想不想出去,以及出去以後是否能夠適應,他並沒有過多考慮。
在國內也算「見多識廣」的李潔,對國外的留學生活同樣很陌生,除了同事零星傳來的一些小道消息。一名把孩子送出去的同事,成了李潔主要的信息來源。
高一的期末考試剛結束時,李清曦一家請這名同事聚餐,主要目的是請教一些出國留學的情況。
「太簡單了。」這是他們得到的信息。這名同事輕描淡寫地轉述著他所知道的「留學信息」:國外和國內沒什麼兩樣,呆下來很容易,讀完語言,隨便就能念大學;學費不用愁,找工作很簡單,想打工就打工,賺得是比人民幣值錢的澳元,絕對能養活自己。
這番話說得李潔心花怒放。他後來才知道,自己過去對國外留學的誤區,主要來自這名同事轉述中介公司的介紹,以及兒子在國外「報喜不報憂」的電話。其實他完全不瞭解兒子在國外的真實境況。
李清曦回國以後,在書裡也寫到父親這名同事兒子的生活:他為了賺夠生活費,甚至三天只睡8個小時。
既然一切被描述得這樣美好和簡單,李潔也就沒什麼可猶豫的了。他立即開始替兒子辦手續。不過這一切,李清曦並不知情。直到半年以後,高二隻讀了一個學期的李清曦得知,簽證已經批下來,自己馬上就可以出國了。
反對的聲音並不是沒有。李清曦的母親一度堅決反對兒子出國。她的理由是,兒子從未獨立生活過,出去以後肯定「管不住自己」。
從小到大,李清曦的生活和學習完全是在父母管制下度過的。那時的他和同齡人一樣,聽話,努力學習,生活規律,沒事喜歡關上門玩電腦遊戲。
在生活上,他也有著同齡人共有的「低能」。在出國前不久,家人讓將滿18歲的李清曦去郵局寄一封信,他都覺得心裏「發怵」。不過,這些並未能動搖父親的決心。
「那個時候,他的確還不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把他送出去,是早了點。」李潔反思道。他自稱,當時完全被一種憧憬和期待所支配,對自己的兒子認識「不夠清楚」。
在很多事情上都還「不夠清楚」的時候,出國的日子臨近了。李清曦特意把行期定在自己18歲生日那天。他「豪情萬丈」,覺得廣闊的未來在等著他。「屬於我的這一天已經到來了。」他在書中寫道。
儘管他自己也不清楚,「這未來到底怎麼個廣闊法」。
班上13名學生竟然有12名是中國人
在飛往澳大利亞的飛機上,李清曦甚至不會填寫自己的入境申請表,多虧臨座一個陌生人幫助才對付過去。
澳大利亞給李清曦的第一印象,堪稱完美。
在此之前,他和父親李潔對這個國家主要的信息,都來自網路和一本《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那裡面寫著這個國家簡略的歷史。而現在他可以用眼睛親自打量這個國家了:天空是從未見過的藍,空氣很新鮮,別墅掩映在花叢綠樹裡,路邊栽滿花草。
「在這樣的環境裡讀書、生活,不是像在天堂裡一樣享受嗎?」李清曦這樣告訴自己。可是第一堂語言課就擊碎了他的夢想。
走進教室前,他又一次想像起自己嚮往的留學生活:一個大部分是西方人的學校,班上只有一兩個留學生,課堂氣氛濃厚,課下氣氛活躍,身處英語的環境……
結果,他看到了「一張張黃種人的臉」。班上13名學生,竟然有12名是中國人,且都講漢語。
「你好,你從哪兒來。」坐在他身邊的一位用標準的普通話問他。然後,大家繼續用漢語聊天。
「也許只有這個班是這樣吧?」他有些疑惑和懊惱,但心存僥倖。
結果,下課以後他發現,在喧鬧的走廊裡,除了幾個外國面孔的老師外,幾乎全是中國人,男女分堆,大聲嚷嚷。
除了校園環境優美,這裡和他在國內的高中竟然沒什麼不同。當然,也有區別,男孩子坐在陽台上大大咧咧抽煙,沒有老師來管。
他又開始把希望寄託在其他樓層,也許在高中或大學預科班,情況會好些吧?
答案同樣讓他失望。他最終發現,這家學院裡,97%的學生都是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剩下的是一兩個日本人、一兩個韓國人和四五個中東人。中國人互相很少講英文,而是用攙雜著各地方言的普通話交流。李清曦有一個韓國同學,英語不大會說,卻會用發音標準的漢語罵人:「我***個×!」
而李清曦也「收穫不小」。在這裡,從小說普通話的他,卻從青島老鄉那裡學會了青島話,甚至還學了一點南方話。有一次通電話,他爸爸李潔甚至聽不出這是兒子的聲音。
總之,來之前的所有期盼,一下子落了空。他懵了。
想得什麼病就得什麼病 想病多久就病多久
在國內上高中的慣性,讓剛到澳大利亞的李清曦憋足了「好好學習」的勁兒。不過他很快發現,環境變了。周圍的小留學生,大多都是在百無聊賴地混日子。
他發現,澳大利亞的老師,除了講好自己的課外,其他的方面很「尊重」學生的選擇,聽不聽課,甚至來不來上課,他們都不太在意。
雖然這所學校對出勤率也有要求,可是身邊大多數中國小留學生,天天逃課,不寫作業。而且他們一點也不擔心。
很快,李清曦洞悉了這些小留學生的一些「小把戲」:找當地華人醫生開假診斷書。「想得什麼病就得什麼病,想病多久就病多久」,只要交了錢,這樣一份像模像樣的診斷書,就可以成為他們逃課的藉口。
而為了錢,這些華人醫生已經把開這種診斷書,當成了常規生意。
另一方面,一些澳大利亞語言學校的校方也在縱容,只要留學生們交夠學費,就放任自由。李清曦的一個朋友,出勤率只達到了5%,遠遠低於規定的80%,卻絲毫不妨礙他繼續留學。
這樣的結果是,很多小留學生出國以後,讀了幾年的語言,英語水平依舊很蹩腳。有一個小留學生,在澳大利亞讀了一年多英語,平時不上課也不交作業,結果遲遲不能畢業。
有一次,他給學生顧問送去了400多塊錢的茶葉「意思意思」,對方很高興地接收了。結果,這次賄賂還是沒能讓他通過考試。
李清曦覺得,中國小留學生把太多的壞習慣帶到了國外,並因此成為外國人很看不起的一個群體。
比如,澳大利亞的地鐵,經常沒人檢票。據他所知,很多中國小留學生都會藉機逃票。
還有一次,在一輛巴士上,他和幾個中國小留學生大聲地用中文說笑,忽然,一個外國老人很不高興地用英語大聲呵斥了他們。這一聲呵斥,讓他至今記憶猶新。從此,他在任何公共場合,都會刻意提醒自己保持安靜。
不過,在這樣的環境下,李清曦逐漸開始放鬆自己,他不再堅持聽當地英文廣播,也不再費力地去搜想英文單詞表達,而是開始和周圍的中國留學生一樣直接用中文交流。
他在澳大利亞讀高中時,學到的東西也過於簡單。直到如今,回憶起當時的上課內容,他還會把頭向上一揚:「那就是我們小學學過的東西。」
過去在國內堆積如山的作業不見了。每天,他花一個小時就能寫完作業,然後給自己留下大段的空餘時間。
這個18歲的男生感到寂寞。電腦遊戲和聊天成為他閑暇時間的主要陪伴。
被騙傳銷的小留學生並非只有他一人
滯留澳大利亞26個月,李清曦總共花費,超過了20萬元人民幣。不過,李潔後來偷偷問過送孩子出國的家長,他們都認為,「你兒子花得並不算多」。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在美英讀中學的中國小留學生,每年學費、生活費就超過了15萬元人民幣。即使去塞普勒斯這樣的小國,學酒店管理4年也要花掉30萬元。而在李清曦出國前後的幾年裡,一份調查稱,送子女出國的家長如同「背上了高利貸」。以紐西蘭為例,每個小留學生每年最少要花費16萬元。而在加拿大,一個高中畢業的學生要拿到學士學位一般需要5年半到6年半的時間,每年至少需要12萬元人民幣。
「我的父母不是貪官,也不是大款。」李清曦喜歡這樣描述自己的家境。儘管他的父親李潔聲稱,自己供得起兒子在外讀書,但省錢仍然是李清曦留學生活的一大內容。
小留學生的家境多半不錯,但巨富畢竟很少。一名留學的青島女孩說,即使是國內比較富裕的家庭,也很難為子女在國外提供比較奢華的生活。除非有錢人家的子女,才能幾天換一輛車,住比較昂貴的學生宿舍,這都是他們這些人不可企及的。
許多小留學生在外面過的日子並不安逸。李清曦的一位好朋友,迫於生計,只能四處找工作,最潦倒的時候連個麵包都買不起,只能餓肚子。為了掙夠學費和生活費,他同時兼幾分工,連續幾天不睡,實在撐不住了,就在辦公室趴一會兒。
而在國外打工,也完全不像想像中那樣容易。一名曾在德國「飄」了兩年最終空手而歸的小留學生,因為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錢,只能跟著別人一起去鋪地板,賺錢買飯吃。
當然,也有些小留學生為了能過上奢華的生活,想盡各種辦法,其中一些人選擇了犯罪。在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由中國小留學生參與的搶劫、綁架案件,時有耳聞。
李清曦選擇的「生錢之道」,是傳銷。像許多涉世未深又渴望賺錢的孩子一樣,他狂熱地被發財夢控制,交錢入夥,好友怎麼勸他都不聽。那時,他認真記筆記,背誦產品資料,虔誠地向「上線」請教真傳,然後,不停地邀請同學做自己的「下線」。後來乾脆直接到人家住處進行「推銷」,結果都以失敗告終。
最終,李清曦付出了近萬元人民幣的代價,才從中抽身而退。
等他醒悟過來之後,他才知道,被騙傳銷的小留學生,遠非他一人。他的室友和他一起進入傳銷組織。而他的另一個好友,後來也被騙進了這家組織,任憑他苦口婆心勸說,都無濟於事。
「我們還是太小。」他感慨。而這些事情,當然也不敢跟家長說。他花巨款在傳銷組織購買的「微量元素」,後來託人帶回國,當作孝敬父母和長輩的禮物。
打電話都變成了一種「負擔」
第一次打電話回家時,李清曦在電話這邊哭了。「每天早上再也沒有媽媽叫醒起床了」。他想家想得厲害。那天,他一口氣給父母、親戚、同學等十幾個人寫了信。
最初,給家人打電話被當成很重要的一件事。每週日的下午,他會準時撥通家裡的電話,向父母簡單匯報一週情況。
大多數小留學生和家人的聯絡,都只能通過電話。因為國內撥國際長途很貴,所以,多數電話都是由小留學生從國外打過來。
一開始,還是有很多話要說的。比如最近的學習、學校演講比賽的結果,等等。但是這樣的日子維持不了多久就沒話說了。
「每次打電話他們總是會問相同的問題,像能不能吃飽,錢夠不夠花,學習緊張不緊張等。」李清曦逐漸開始學會應付。
「報喜不報憂」,這是李清曦所熟知的大多數小留學生慣用的方法。他們習慣用一連串「挺好」來回答家人的所有詢問。
結果是,很多家長都以為自己的孩子在外面過得「挺好」:不錯的住處,不錯的食物,不錯的學校,還有不錯的前途。他們要做的,就是按時把錢打到孩子的賬戶上。
時間久了,打電話便成了一種「負擔」,除了互相問候外,可說的話變得越來越少。最後,乾脆電話也不打了,甚至有家人打來電話,也不想接。這樣的場景經常可以看到:一幫小留學生聚在一起打牌,正到熱鬧時,電話響了,接起來的人摀住話筒喊:「×××,你老爸的。」那個人頭也不抬回一句:「說我不在。」
「以前幹什麼總要被管著,現在好容易離開了他們的勢力範圍,當然不想再聽嘮叨。」李清曦說。這也是很多小留學生的共同想法。
最長的一次,李清曦有近兩個月沒跟家人聯繫。當時,他和幾個小留學生合住在一間房子裡,每天玩遊戲,昏天黑地地過日子,根本想不起打電話這回事,更怕打通電話家人聽到這邊的聲音會「露餡兒」。
那一次,可急壞了家人,他母親以為兒子出了什麼事,都急得哭了。
父母已經不能再控制我了,我到了天堂
「父母已經不能再控制我了,我到了天堂。」李清曦在心裏多次這樣想。
他實在是被「過於殘酷、高度緊張的」國內高中教育束縛怕了。而恰好,一群像他一樣經歷、一樣年紀的小留學生,聚到了一起。
經過幾次搬家,他和另外3個小留學生住到了一起。這種合租方式,被稱為「扎堆」。許多小留學生都過著扎堆的生活。
這是他最開始接觸其他小留學生的日常生活。有的室友整夜都在與女友「煲電話粥」,開銷巨大;有的室友每到上課時就睡懶覺,不去是常事,但遇到打工的時候卻精神抖擻。
後來,他和幾個遊戲迷住在了一起。沒過多久,從國內訓練出來的自製力,便被電子遊戲俘虜了。他「入了夥」,並且逐漸越玩越晚,每天至少要玩到12點以後。
一開始,李清曦還堅持著每天爬起來上課,只是因為時間緊張,早餐往往來不及吃。不過,漸漸的,因為沒人管,他從上課變成遲到,最後乾脆演變成曠課。
他的頭髮永遠是亂糟糟的,晚上玩遊戲累了,倒頭就睡。第二天起來,接著坐在床上玩。有一個星期,因為下暴雨,他乾脆整周呆在屋子裡玩遊戲。
遊戲是這麼令人沈迷,以至於他完全忘記了學校對小留學生80%出勤率的要求。
結果,因為出勤率不夠,在澳大利亞度過一年4個月之後,他收到了對小留學生最嚴厲地懲罰:註銷簽證,被逐回國。
這是2003年的8月4日,李清曦19歲剛過。回憶起這一天,他總是會突然收住笑容,抿抿嘴唇,搖下頭,然後又笑一下,好像在為自己的少不更事而追悔。
儘管這樣的失敗者,遠遠不止他一個人。
你算是很老實的小留學生了
上個月,幾名從小認識、後來到不同國家留學的小留學生聚在了一起,李清曦也在其中。這些人,有的在國外漂了幾年,沒有認真讀過書,最後回國;有的已經拿到了永久居留權,正在國外讀研究生。
他們一起暢談起自己的留學見聞,七嘴八舌。
「你算是很老實的小留學生了。」一個男生打趣兒地對李清曦說。一旁有人附和道:「不賭錢、不犯罪,只是玩玩遊戲。」
王洋(化名)也是在高中沒讀完時,便去了德國留學。儘管兩次進出德國,但他始終連一所正規的語言學校也沒讀過。
吃喝、遊戲、打工,構成了他在德國的生活內容。他的身邊,同樣有一批混在德國的小留學生。
每當有人問起他在德國的留學生活,他總是藉機避開。實在被追問急了,才說出他認為去留學的最大收穫:他知道了柏林牆到底是什麼樣的,知道了「從柏林牆往哪個地方走有個公共廁所」。只有在閑談中,他才會偶爾透露一些他留學時打架的細節。不過這些,他的父母並不知情。他們只知道自己的兒子在國外學了語言。
另一名叫顧雲(化名)的女生,已經大學畢業,並已取得了紐西蘭的「身份」。在很多家長看來,這已經算是成功的例子。不過這個過程卻很坎坷。尤其使她難忘的,是她3個月的「黑民」經歷。
所謂「黑民」,就是沒有簽證留在該國的外國人。在幾名小留學生接觸的人群中,「黑著」的人並不在少數。顧雲是因為遇到了黑中介,所辦簽證不是正規簽證,而被迫做了3個月的「黑民」。
不過,3個月後,她通過找關係,重新辦了簽證。用小留學生的話說,這叫「洗白」,而洗白並不那麼容易。王洋的兩個同學,為了能「洗白」,偷偷跑到附近一個國家,等待該國「大赦」,那樣就可以擺脫「黑民」身份。結果沒有等到,便被抓住了。
許多小留學生,因為出勤率等原因簽證被註銷後,往往不敢跟家人說,選擇「黑」在國外,按時提取父母寄來的學費,提心吊膽地活著。
「這樣的人太多了。有的人為了騙父母,會把自己說成在一所特別有名的大學讀書。」王洋說,「在國外,要編造謊言騙家人,實在是太容易了。」
李清曦深深地理解「黑民」的心情,因為得知簽證被註銷的那一刻,他曾經猶豫做不做「黑民」。「現在想起來,如果當時真那樣選擇了,這輩子可能就完了。」他說。
最終,他選擇了與移民局打官司,並最終勝訴。不過,此時他已經沒有心力再繼續自己的留學生涯了。2004年,李清曦選擇了回國。
在他身邊,還發生過另外的故事。有一名父親一直以為自己的兒子在國外讀研究生,可是有一天,他去上海出差,卻在路邊看到兒子正陪著別人逛街。
還有一個小留學生在外欠下巨額賭債,最後偷偷賣掉一個腎還債。回家後一直身體虛弱,家人帶他做檢查才知道真相。
賣淫、吸毒等有關小留學生的負面報導,在有過留學經歷的人看來,並不僅僅是一種妖魔化的傳說,現實中切實存在著這種現象。顧雲所在的市,曾經連續發生過多起中國小留學生殺人綁架的案件,有的甚至就發生在她身邊。
個別小留學生甚至在國外包養暗娼。曾經有小留學生為了斗富,放假時乘飛機到香港紅燈區「瀟灑」一番,然後帶著照片回來比試,看誰找得「更靚最嫩」。
兒子出國出得膽子變小了
在青島市區的某個路口,來往車輛並不多,李清曦不斷左右顧盼。遠遠開來一輛桑塔納轎車,他頓時收住腳步,很有耐心地等車過去,才快步近似小跑地過了大約5米寬的馬路。
「我已經進步了。」他彷彿在解釋。剛從澳大利亞回國時,過馬路成了李清曦最緊張的一件事。他只敢在有斑馬線的地方過馬路。
父親李潔當時的印象是,兒子出國出得膽子變小了。那時候,20多歲的大小夥子,過馬路要緊緊拉著他的手才行,「有時候手心都出汗」。
李清曦懷念澳大利亞人車互讓的交通秩序,並對一切不遵守交通秩序的行為深切反感。為了是否從斑馬線過馬路的問題,一次,他和一個回國後關係很要好的女孩子鬧翻了,以後很少再來往了。
同樣讓李清曦不習慣的還有很多。從機場回家的路上,他堅持要父親繫上安全帶,並為此很不快。而在途中,一名同車的人將塑料袋隨手扔出車窗,他當時就跟人急了。
澳大利亞的留學生活多少已經改變了他。「天怎麼這麼灰?空氣怎麼這麼差?」對著青島的環境,他不住地抱怨。
有時候,他覺得煩躁,就會不住地用頭撞牆,一邊大吼,過了很久之後,他才有勇氣對父親李潔承認,「他想過死」。
他下意識地覺得高人一等。在出租車裡,他會故意用帶著南方口音的普通話跟同學聊天。等著司機問他「你不是本地人啊」,然後,他會得意地說:「我是在國外留學的時候學會的」。
回國以後,李清曦曾經試圖重新參加高考,但他發現,國外接受的教育,已讓他無法再適應國內激烈的應試教育了。
聽了補習班老師講課之後,他憤而離去:「這哪是教學生啊,這不是在毀學生嗎?」然後,他開始向人絮叨國外的教育方式。「人家小學的時候,是要學木匠這些手工課的。我們哪裡有過?」
結果,他開始參加自學考試。
現在,他在青島一家文化單位有了自己的工作,每天按時上下班,十分認真。他已經能安靜下來,正視自己留學的經歷。用他的話說,「留學已經失敗了,不能再讓人生也失敗」。
偶爾,他和爸爸李潔會一起交流留學得失,然後一起感慨:那時候真的太小了!
「我不後悔自己的經歷。」李清曦說,不過他補充,如果重新選擇,他會在國內讀完一所大學之後,再選擇出國。「那時候自我約束力就會強得多。」
他知道,像他一樣的人,實在不少,只是沒有幾個人有勇氣,敢公開說出來。
事實上,他當初身邊接觸到的11個小留學生裡,有9個人已經回來了,而且只有極個別的人拿到了學位,其他人,都沒有念完大學。
這樣的事還有很多。他把這些都寫進了自己的書裡,連自己的「糗事」也不遮掩。他希望當個「反面教材」。
「有點丟人,」他說,「不過……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