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西方文明的顛覆、與東方專制主義合流、反孔孟道德主義
比較、分析東西方文化觀念、文明形態,是一件十分有趣,也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可謂空前絕後,它對世界的影響,可謂災難深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橫掃半個地球,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影響了人類歷史的走向。昨天德國納粹運動有馬克思主義的幽靈,今天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政治理念中也有馬克思主義的影子,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東方中國生根發芽,也絕非巧合、偶然。
西方文明建立在基督教信仰與基督教文化之上。人們信仰上帝,是神教導人們不作惡,指引人們向善良。經過中世紀的神權黑暗之後,文藝復興,不是西方文化的復古,而是創新;宗教改革,神接近了人,西方宗教實現了它的世俗化;啟蒙運動,人是根本,人是文明,人性甦醒,人心激昂,人情蕩漾,人道張顯,人權高揚。人和上帝,既分離,又統一。
之所以說,馬克思主義是對西方文明的顛覆,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人神主義。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反宗教,它認為宗教是精神鴉片。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又把人作為人類歷史和人類文化的主體、主角,「要解放人類、只有靠我們自己」,「要瞭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為衡量一切生活關係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質去估價這些關係,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據自己本性的需要來安排世界,不應到虛幻的彼岸,而應到近在咫尺的人的胸膛裡去尋找真理」,馬克思主義把人推上了類似神、取代神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人,被神聖化了。因此,馬克思主義一方面反宗教,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自己又具有了「人神主義」宗教的所有特徵。如果說,西方人本、人文主義正面的奇蹟是自由、人權、民主、法制等觀念的誕生與實現。那麼,也可以說,馬克思主義是西方人本、人文主義在另一個錯誤的方向上惡性發展的病態結果—— 虛幻而美麗、頑固,因其抒情又有理性的假象而迎合了人類審美與偏執的天性。
「懷疑一切」,馬克思主義認為,已有的世界及其秩序是完全錯誤的。必須把顛倒了的世界重新顛倒過來,通過鬥爭即階級專政,才能實現被壓迫者、無產階級的福祉,「無產者失去的只是鎖鏈、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全人類的解放被無產者代表了,至於被專政的對象——有產者及有產階級,他們被專政的命運大概是應該的。「私有制是萬惡之源」,擁有財產成了罪惡,馬克思主義回到了原始社會平均主義的空想時代。你死我活的階級及階級鬥爭被馬克思主義解釋成人類歷史發展演變的奧妙與動力。馬克思主義在它的發源地——西方,之所以沒有太大的市場,而在東方,馬克思主義卻有了迅猛的發展,這是因為,西方社會有充分的個人自由,人們的政治權利有充分的制度保障,健全的公民社會使得民眾具有抵禦各種社會思潮病毒的免疫能力。因此,雖有馬克思主義對西方文明的顛覆,但其對西方社會現實層面的破壞卻非常有限。而在東方,馬克思主義「人神主義」在精神氣質上,與東方神權專制主義在形式、神態上卻有著驚人的吻合與相似之處。無獨有偶,儒家文化也正是一種把人作為可以成為「完人、聖人」來追求與實現的 「人神主義」文化觀,儒家文化的三個發展階段,既孔孟道德主義,漢董神權主義,朱程專制主義三個文化形態,既有所差別,又有著高度的溶匯統一。馬克思主義人神主義與儒家「神權專制主義」的合流,最終形成了今天中國流毒甚廣、危害一方的專制黨文化。
道德,是儒家文化的精粹,也是維繫東方社會秩序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對世界舊秩序的「革命」無疑是對孔孟道德主義的極大反動。道德不存、中華焉在?孔孟道德主義是儒家文化的主旨、核心、前提,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即對孔孟道德主義的抽筋、凶殺。這裡,孔孟道德主義追求的「完人、聖人」與馬克思主義塑造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新型人類」有著根本的不同。孔孟道德主義強調通過人們內心的修養來實現人性的善真完美,而馬克思主義塑造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新人則是要通過不斷的「文化革命」來實現人類從靈魂到肉體的轉變,即洗心革面、脫胎換骨。可見,文化革命是馬克思主義塑造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新人的「人神主義」運動的邏輯必然。被抽筋、凶殺過後的中國文化也就猶如凶險的無水之魚、劣質的無根之木。
理想,是千百年來人類的嚮往與追求。只有立足於人類理性精神基礎之上的嚮往,才是理想;任何脫離了人類理性精神現實基礎的想像,都只能是空想。而政治理想與宗教信仰的本質不同,就在於,宗教是人類心靈的依托、精神的仰望,而政治理想則是人類實現自由與幸福的途徑、手段或制度保障。這裡,馬克思主義是空想,而非理想,馬克思主義不是宗教信仰,卻勝似宗教信仰。
人類需要什麼樣的理想?什麼樣的理想才是人類的希冀與願望?人類文明一直在尋找藥方,並致力於回答包括人類困境在內的一切問題。人類的歷史本是文明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卻危險的試圖通過暴力、恐怖把自己作為終極的答案、最高的價值強加給人類身上。馬克思主義盛極一時,曾經有過的喧嘩與騷動,甚囂塵上,悲劇落幕,東方民族,路在何方?馬克思主義帶給人類的思考是深刻而久遠的,公理、平等、正義等理想永遠是人類不滅的火焰、永不枯竭的愛戀與生生不息的期盼。
2006-7-22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