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非洲,許多人會聯想到「貧窮、飢餓、戰爭」 等情形,其實,非洲大陸幅員遼闊,國家眾多,資源豐富,市場廣闊,商機眾多,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大陸。近些年來,隨著非洲政治形勢日漸穩定,經濟建設穩步發展,投資環境不斷改善,投資政策相對優惠,這裡正在成為世界上新的投資熱點,國際上許多持樂觀態度的跨國集團將非洲稱為「世界上最後的投資邊疆」,也是能夠讓外國投資者獲得豐厚經濟回報的一個大市場。目前,非洲已經成為國際投資者和企業界追逐利潤的新目標。
掘富非洲!
目前世界上已經探明的150種地下綜合性礦產資源,在非洲均有儲藏,尤其是與發展高科技產業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50種多種貴重稀有礦產品,非洲儲藏量巨大,其中至少有17種礦產儲量居世界首位。非洲每年向世界貿易市場提供20%的石油、70%的可可、34%的咖啡和50%的棕櫚製品。
富有的資源大陸
非洲土地肥沃,海岸線漫長,是宜農、宜牧、宜植、宜漁之地,被稱為世界上重要農業區域、牧業區域、經濟作物產區和漁業產區。非洲的可可、丁香、腰果等產量居世界第一位。非洲也是世界上擁有熱帶森林最廣闊的地區,盛產烏木、桃花心木、墨檀木、紫檀木、羅漢松等珍稀名貴樹種。非洲豐富的旅遊資源已是人所共知。
據有關資料介紹,世界上已經探明的地下綜合性礦產資源共有150種,而這些礦產資源在非洲均有儲藏,尤其是與發展高科技產業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50種多種貴重稀有礦產品,非洲儲藏量巨大,其中至少有17種礦產儲量佔世界第一位。特別是非洲石油資源豐富,目前已探明儲量950多億桶,佔世界已探明總儲量8%左右,僅次於中東地區和拉丁美洲地區;原油日產量800多萬桶,佔世界原油日產總量11%左右,預計2020 年達到15%。未來5年內全球石油產量增幅1/4將來自非洲。非洲石油屬「輕質」或者「超輕質」品種,質量上乘,距離歐洲傳統市場近,開採成本和運輸費用相對低廉,深受國際市場歡迎。
非洲每年向世界貿易市場提供20%的石油、70%的可可、34%的咖啡和50%的棕櫚製品。法國工業所需的90%以上的鈾、鈷、錳,76%的鋁釩土, 50%的鉻,30%的鐵礦石來自非洲;英國工業所需要鉻的80%、潤滑油的65%、錳的55%、鈷的 54%也來自非洲;美國依靠非洲大陸提供關鍵性物質進口依賴度為30%至60%……非洲是名副其實的資源大陸,被稱為「世界重要戰略原材料倉庫」。
西方大國展開非洲資源爭奪戰
「9.11」事件之後,美國、法國、英國、日本、德國以及俄羅斯等先後調整對非洲的政策,紛紛與非洲國家建立各種「夥伴關係」,美國、法國、英國、日本等國政要頻繁到非洲訪問,先後宣布減免非洲債務、增加對非洲發展援助、改善非洲出口商品的國際市場准入、加強對非洲的貿易和投資等一系列刺激性措施,冷戰後曾一度被世人冷落的非洲大陸被重新審視,諸多因素促使西方大國重新展開非洲資源爭奪戰。
非洲石油已經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重視,美國計畫每年對非洲石油產業投資100億美元,非洲向美國提供的石油目前佔其進口總量的14%,到2025年這一比例將達到25%,非洲豐富的資源已經成為美國立足長遠的全球戰略棋盤上不可缺少的籌碼。
法國設立以非洲國家為主的「優先援助區」,進一步加強法非經貿關係,在對非洲交往方面一改以往「堅守傳統領地」做法,突破法語區界限,開始面向全大陸,尤其南部非洲。英國不僅通過高層接觸加大對非洲事務參與的力度,並且操縱「英聯邦」組織,直接或間接對非洲國家施加影響。法國和英國視非洲為他們在與美國的爭奪中惟一略佔優勢的地方,欲藉以確保各自在21世紀世界大國的地位。
亞洲新興國家也開始大舉進軍非洲大陸。馬來西亞公司花費4.36億美元巨資購買了南非第二大煉油廠30%的股份,已成為南非第四大投資國。菲律賓礦業公司已取得加彭油田的勘探權。韓國與非洲的石油貿易日趨興旺,日均從非洲進口原油超過15萬桶,已成為奈及利亞現貨市場的主要交易商之一。
中國面臨資源短缺
中國目前資源緊缺狀況十分嚴峻,據權威部門介紹,中國現已探明的地下綜合資源不僅品種短缺,而且許多是貧礦、雜礦,伴生礦、共生礦,開採困難,成本巨大。石油供求形勢尤為嚴峻:1993年開始成為石油淨進口國,2003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04年達到1.2億噸,預計2010年至少達到1.5億噸,2020年達到2億噸。到2025年中國日均原油消費將由目前的546萬桶增加到1090萬桶,而中國原油穩產已趨臨界狀態,目前年產 1.8億噸,2020年最多達到2億噸,原油供應不足的矛盾將長期存在。
中國森林資源僅佔世界總量的3%,中國目前已經基本沒有森林可以採伐,到2015年木材年需求量將達到3.3-3.4億立方米,屆時缺口至少達到 1.5億立方米。另外,中國人均水資源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2/5;石油、天然氣、銅、鋁等重要礦產資源的人均儲量佔世界平均水平最低為1/25,最高不過1/4。
以如此低下的人均資源水平,要想實現發達國家的人均財富水平,所面臨的資源短缺問題是何等嚴重!在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後,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單位GDP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萬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是日本的9.7倍;33種主要產品的單位能耗比國際平均水平高出46%。
根據有關資料,目前中國全國庫存商品及閑置物資總量已達4000億美元,這一巨資變現的最佳方式是走「兩個市場」之路,而非洲市場正是消化中國富裕商品的新興市場。
中國與非洲的經濟互補性很強,而且雙方都有擴大經貿合作的強烈願望。新中國成立以來,十分重視發展同非洲國家的全面友好合作關係,在自身經濟實力有限的情況下向非洲國家提供了大量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的經濟援助,為今天中國企業進入非洲市場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友好的合作氣氛。
中國對非洲國家巨大的支持,同時也得到了巨大的回報。正是在非洲國家大力支持和參與之下,中國11次在聯合國人權會議上挫敗西方國家反華提案,12次在聯合國大會上挫敗臺灣「參與」聯合國提案。另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企業在非洲從事商品銷售、承包工程和機電出口等業務,也獲得了理想的經濟效益。
非洲過去是、現在是、將來同樣是中國處理國際事務的戰略槓桿,推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基石,尤其是到本世紀下半葉,中國開始進入世界富裕國家行列之時,將遇到西方發達國家的更加激烈的競爭和暗中制約,如果中國擁有包括非洲在內的一大批友好可靠盟友和廣闊穩定的國際市場,這既有利於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有利於中國在世界舞台上更好地發揮作用。中非友好合作,相互都有需求。
中國商品在非洲市場的銷售特點是,需求量大,而且價格一般比國內市場高出幾倍甚至十幾倍,最低的利潤也在25%至30%以上。此外,美國商業部最新調查顯示,在非洲進行項目投資效益高達36%以上,而亞洲為16%,全球平均為14%。
差價懸殊 商機誘人
非洲被稱為世界上消費層次最具多樣化的地區。這裡擁有53個獨立國家,8億人口,既有衣單食薄的貧困人群,也有腰纏萬貫的富裕階層,而且非洲國家實行高工資、高物價、高消費政策,即使是職位較低的政府工作人員也能過上「食必常飽、衣必常暖、居必常安」的生活。非洲目前年均對外貿易額2500億美元左右,預計到2025年僅進口額將達4800億美元。另外,非洲每年從國際社會獲得100億美元以上的各種援助以及數百億美元的貸款或投資。
非洲國家經濟缺陷主要體現在長期缺乏建設資金、管理人才短缺、工業基礎薄弱、商品生產落後,由於從高新技術產品到日用消費品均需要進口,商品市場廣闊,消費潛力巨大。而且隨著經濟全球化,全球範圍內加快資本流動、產業轉移和技術「共享」,非洲大陸必將成為21世紀新興的巨大消費市場。
中非商品差價大 利潤高
中國目前輕工、紡織類產品積壓現象十分嚴重,而非洲市場正是消化這些商品的新興市場。由於中國商品質量和價格適合非洲民眾的消費興趣和消費水平而受到廣泛歡迎,當地商販多以銷售中國商品為榮耀,近年來中國商品在非洲市場的份額佔有率迅速攀升。如在奈及利亞、安哥拉等國,中國的服裝鞋帽、塑料製品、陶瓷製品、五金工具、家用電器等,幾乎遍佈每座城市、每條街道。
中國商品在非洲市場的銷售特點是,需求量大,而且價格一般比國內市場高出幾倍甚至十幾倍,最低的利潤也在25%至30%以上。本人專門在非洲做過認真調查,下面僅列出數種常用商品進行價格比較(如圖1)。
勞務承包領域廣 易獲益
非洲是當今世界主要的承包勞務市場,也是中國開展對外承包勞務最早、獲取效益最好的地區。中國企業只要充分利用自身技術適用和低成本優勢,抓住當前非洲國家經濟振興階段大規模發展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難得機遇,投資建立合資合營企業,擴大承包勞務,並注意發展水利開發、電力建設、公路橋樑、低價住宿等工程承包業務,便能夠獲得理想的經濟效益。
目前中國公司在非洲承包的項目主要是房屋建築、道路橋樑、港口建設、農田整治、水利電力、輕紡工業等,勞務合作主要有紡織、電子、鋼鐵、建築、農業、捕魚、餐飲服務等,這些工程承包佔中國公司在非洲承包勞務合同總數的2/3以上,承包項目從幾十萬美元的小型工程到數千萬美元甚至數億美元的超大型工程都有。中國土木工程公司承建的奈及利亞3000公里鐵路維修改造項目,合同額5.29億美元,是迄今為止中國在非洲地區承包的最大工程項目,也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項目。
中國公司在非洲承包工程,總體上報價不高,信守合同,很多項目受到非洲國家領導人、當地政府和出資方好評。在肯尼亞、辛巴威、馬里、安哥拉等國,中國公司已成為當地有影響、信譽高、競爭力強的外國公司。實踐證明,國內公司到非洲開展承包勞務活動,採取「一國為重點、向周邊擴展」的策略,實行承包、投資、建廠、貿易、出口等配套經營模式,往往能獲得理想的經濟效益。
另外,不少非洲國家為了吸引外來資金和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先後設立了經濟開發區或工業園區,配套政策相當優惠。中國企業完全可以利用這些國家的優惠政策,根據當地經濟發展需要,將國內富裕的輕紡、家電、水泥、製糖等產業設備,有選擇、有重點地移植到這些國家的開發區或工業園區,這樣既利於企業節省外匯,帶動國產設備出口,又有利於企業承包勞務規模化、持續性發展。
租地種菜也能賺錢--多種行業適宜投資辦廠
美國商業部最新調查顯示,在非洲進行項目投資效益高達36%以上,而亞洲為16%,全球平均為14%。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生產型項目,不僅能在當地市場賺錢,而且還可以利用非洲國家向歐美出口無配額限制的有利條件做轉口貿易獲得豐厚利潤。如當地麥桿、棉桿、蘆葦等被作為柴火燒掉,而紙張昂貴,一張A4 複印紙國內售價0.2元人民幣,而非洲合2元人民幣以上,若將國內關停的5000噸以下造紙設備檢修保養後運到非洲,辦一家投資小、見效快、減少污染的造紙廠,將會獲得不錯的收益。
馬里、尼日、衣索比亞等國家盛產棉花,但缺乏深加工能力,如果將國內紡織行業更新換代設備運到那裡,建立紡紗、織布、印染綜合廠,效益肯定可觀。非洲盛產各種熱帶水果,芒果、香蕉、橘子、木瓜等多得掉在地上任人用腳踩,而當地超級市場裡進口水果罐頭、果醬罐頭等商品價格高得出奇,中國企業在那裡開設一條小型水果、罐頭、果醬加工、生產、包裝線,以略低於西方同類商品價格銷售,投資數額不大,銷售渠道暢通,不愁沒有錢賺。
中國目前家電、機電、機械等產品質量可靠,生產能力過剩,到非洲建簡易裝配廠或修理廠,組裝中小型拖拉機、中小型卡車、公共汽車、麵包車、彩色或黑白電視機、電冰箱、空調機等,效益會很好。
非洲許多地方糧食加工仍然沿用木棒、石臼原始工具,若將國內富裕的食品加工設備運到非洲建糧食加工生產線,既簡便宜行,又收益可觀。到非洲承包土地生產糧食向城市出售,或搞林業開發、木材加工、製作傢俱,或從事當地低關稅木材加工出口,或搞近海捕魚、魚產加工或修船業,或開辦醫院、銷售藥品等,都是見效快、進賬多的項目。還有,非洲石油、天然氣、水利等能源資源豐富,中國企業可選准國家開發礦業或建造水電站等,儘管投資大,但收益也大。
十分有趣的是,非洲人喜用紅磚建房,一塊磚國內售價約0.15元人民幣,非洲合1.2元人民幣以上;國內打一眼供水井不足1萬元人民幣,而非洲是1萬美元以上;國內修高速公路每公里2000萬人民幣,非洲承修二級公路每公里報價不低於2000萬美元。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許多非洲濱海國家竟然不會利用海水晒鹽,每年花大量外匯進口食鹽。如奈及利亞海岸線長達800公里,擁有理想的海水晒鹽灘地,但每年進口食鹽2700多萬噸,供國內消費或轉口鄰國。如果中國公司在非洲國家建海水晒鹽場,投資額有限,獲取利潤絕對是天文數字。
如果中國企業進入非洲之初,因情況不明,投資項目難下決心,那麼即使租地種菜也能賺錢。如一棵2公斤白菜國內售價不足2元人民幣,在安哥拉超級市場售價13美元以上;一畝地一季產柿子椒國內收穫2000元人民幣已經非常理想,而在安哥拉至少賣6000美元,而且一年收穫三季。總之,中國企業到非洲,只要認真考察市場,就會發現賺錢的機會實在太多。
目前大多數非洲國家正處於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之中,經濟政策、投資政策、市場法規等有待完善,中國企業投資非洲會遇到種種困難,甚至遭遇風險。因此,到非洲開拓市場,既要有靈活的經營頭腦,又要有防範風險的意識。
知彼知已開發非洲
中國被非洲國家視為「全天候朋友」,多年來中國商品價廉物美,中國公司承包工程信守合同、保證質量,在非洲國家廣受歡迎,這為更多的中國企業進入非洲市場創造了條件。非洲國家為了爭取和平與發展局面,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所頒布的招商引資政策較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更為優惠。特別是非洲國家十分看重中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非常希望借鑒中國20多年改革開放獲得經濟快速發展的成功經驗,因而真誠地歡迎中國企業前往投資、經營,開展互利合作,謀求共同發展。
中國系列扶持政策為企業提供實惠
為了鼓勵和支持國內更多企業到非洲創業,國家有關部門制定了相關政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中國已經在埃及、喀麥隆、象牙海岸、加彭、幾內亞、奈及利亞、肯尼亞、馬里、莫三比克、坦尚尼亞、讚比亞11 個非洲國家設立「中國投資開發貿易促進中心」,為中國企業到非洲國家經商投資提供信息、發邀請函、安排食宿、組織考察、評估項目等全方位服務;同蘇丹、肯尼亞、莫三比克等26個非洲國家簽訂了政府間貼息優惠貸款框架協議,以支持中國企業到非洲興建境外加工、資源開發等形式的企業;在讚比亞、南非設立了國有銀行、商業銀行非洲分支機構,為中國企業在非洲投資、貿易提供金融服務;國家還設立有援外專項資金,用於支持有實力的國內企業到非洲國家開展境外加工貿易業務,投資辦廠……這些政策的實施,為中國企業到非洲開展經貿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和資金支持。
第二屆中非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於2003年12月在衣索比亞召開後,國家有關部門再次制定了優惠措施,鼓勵和支持國內企業到非洲投資。這些措施主要包括: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所攜帶的設備、機器和裝備,參照國家有關援外規定實行退稅制度;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所需要的外匯可不受額度限制,到國家外匯管理局兌換;中國政府鼓勵中國金融機構對在非洲投資的中國企業給予照顧;中國政府將進一步簡化企業到非洲投資和人員赴非洲的審批程序等。
根據第二屆中非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制定的《亞的斯亞貝巴行動計畫(2004至2006年)》,國家鼓勵更多的國內企業在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輕工業、農業、旅遊等領域加強投資,並在政策方面給予適當傾斜。國內企業應當緊緊抓住中非加強新型戰略夥伴關係的難得機遇,充分認識非洲市場的巨大潛力,善於利用國家在資金、稅收、外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盡快到非洲去創業、賺錢、發展。
另外,中國先後與40多個非洲國家簽訂了「貿易協定」;與奈及利亞、南非、埃及、肯尼亞等30個非洲國家簽訂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與10多個非洲國家簽訂了「避免雙重徵稅協定」;與30多個非洲國家簽訂了「混委會協定」等。中國還先後減免31個非洲貧困重債國105億人民幣的債務;自2005年1 月1日起中國政府開始對2004年12月31日前已就免關稅同中國政府辦理有關換文的25個非洲最不發達國家部分輸華商品實施免關稅政策;自2004年起中國政府將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的非洲國家目的地由原來的2個增加到11個;旨在引導國內民營企業積極「走出去」、開拓非洲市場的「中非商會」項目2005年 3月17日正式啟動,將陸續組織民營企業赴非洲考察;國家設立了「非洲人才資源開發基金」,幫助非洲國家培訓各類專業人才,以便非洲國家瞭解中國對非洲的政策以及中國經貿、金融等方面的政策等。
開發非洲的幾點建議
中國企業到非洲開展業務,也是機遇與風險並存。目前大多數非洲國家正處於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之中,經濟政策、投資政策、市場法規等有待完善,中國企業投資非洲會遇到種種困難,甚至遭遇風險。因此,到非洲開拓市場,既要有靈活的經營頭腦,又要有防範風險的意識。
首先應結合自身優勢,認真分析相關非洲國家的資源與市場、發展規劃及重點領域、政策法規、稅收等方面情況,選好合作領域和具體項目,做好可行性研究,擬定積極穩妥的發展戰略。隨後要派人甚至組團到相關國家進行市場調查,熟悉環境,精通所在國有關法律、法規和經濟體制、經濟政策、市場情況、交通服務設施甚至風俗禮儀等。遇事要向中國駐當地使領館匯報,也可以請求當地中資機構幫助,還可以與所在國家政府機構聯繫。雙方簽署的合同務必嚴謹,要有通過法律保護自己合法權益意識,不可草率行事。
其次,在非洲從事貿易,先從小規模入手,派一個小型貿易組到非洲組織展銷會或者在當地設點分貨,推銷產品,讓非洲人認識並喜歡你的產品,再擴大經營範圍,在實踐中選擇經營目標或投資方向。非洲商人一般訂貨批量小,與對方交往中,切勿感到油水不大就怕麻煩,不願做。在非洲要廣交朋友,處在人生地疏環境,多交一些朋友,可以瞭解當地情況,獲得市場信息。國內企業進入非洲資源領域,需要認真進行科學論證,精心施工,不可盲目性投資。
國內企業到非洲創業,還應當充分利用國家在資金、稅收、外匯管理、財務、人員外派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例如從事成套設備出口的企業,可以申請國家出口信貸;從事境外加工貿易的企業,可以申請中央外貿發展基金,辦理出口信用保險等。目前國家政策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已經制定規劃,加快海外網點建設,為境外企業提供流動資金、貸款、清算、結算等金融服務。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企業信譽意識淡薄,談判中隨意做承諾,事後不落實,給對方留下不良印象;一些惟利是圖的個體經營者甚至在非洲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敗壞中國人和中國商品形象。因此,中國企業在非洲經營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信譽和質量取勝」的做法,逐步擴大市場份額,樹立自身良好形象。
一些中國商人認為,非洲人非常傻,特別笨,做生意容易矇騙他們。其實,非洲商人十分精明,非洲國家普遍沿用西方國家的質量體制,產品質量要求嚴格,如果某些中國企業認為向非洲出口可以放鬆質量要求,其結果只會損害中國產品信譽,造成非洲國家寧願出高價從歐洲進口同類產品,也不願購買中國商品。因此,在非洲從事經貿活動或投資建廠搞短期行為只會自損形象,斷送市場前程。要講求為商之道,樹立良好形象,冷戰結束初期中國個體戶進入俄羅斯及一些東歐國家市場所發生的悲劇絕不能在非洲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