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在3月14日的記者會上指出:「沒有農村的小康,就不會有全國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不會有全國的現代化。」溫家寶在他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今年經濟發展要著重堅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進一步加強「三農」工作;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積極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應該指出,這四方面的重點,都是以改善農民利益為依歸。
跟溫家寶「沒有農村的小康,就不會有全國的小康」 的說法形成反差的是,中共原總書記江澤民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 ,不過江澤民在該報告中也承認: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無論如何,中國「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跟「沒有農村的小康,就不會有全國的小康」的說法在側重點方面肯定有所不同。
應該指出,溫家寶這個宣示,對於擅於拍馬屁的中國官場來說,無疑是一記當頭棒喝。
中國對所謂「小康社會」是有一套客觀標準,1991年國家統計局等12個部門提出全國人民生活小康水平標準。它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恩格爾係數、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16項指標。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字,到2000年,這16項指標中,除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蛋白質攝入量、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縣三項指標外,其他13項指標均完成或者超額完成。國家統計局又聲稱,1990年全國小康實現程度為48%;到2000年已升一倍到96%的水平,所以他們得到「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的結論,讓外界感到江澤民執政下中國好像改變十分大。
可圈可點的是,還未達到標準的其中一項,竟然包括「農民人均純收入」這麼一個重要的指標。以「16項指標中13項指標均完成或者超額完成」來證明「中國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實在是一個十分惹爭議的問題,這是否跟中國官員為了要讓江澤民面上貼金,採用了「魚目混珠」的手法有關,已經成為焦點。
在中國市場改革二十多年後,「三農問題」,即農民問題、農業問題和農村問題就成為中國新一屆領導亟欲改善的問題。「三農問題」涉及基層政制、社會結構二元化問題、長期被輕視的農業和受盤剝農民的問題,最後涉及到水土保持、綠化國土、持續發展等農村問題,這些都是涉及到農民和全國人民生存的環境保護重大問題。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中國農村還未進入小康。中國官方資料顯示,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農民收入增長進入低谷期。據統計,1997年至2003年7年間,全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只增加695.9元,不到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量的1/5;年均增長速度不到城鎮居民的一半。如果中國農村還未進入小康,則中國「總體達到小康」的說法,肯定是站不住腳的。
不少中國專家都警告: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可能衝擊中國社會的穩定。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經由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1.8:1,90年代中後期的2.5:1,擴大到 2003年的3.2:1。如果再加上城市居民在住房、社會保障、公共衛生和教育等方面享有的國家補貼,或按照先行統計口徑,農民家庭收入(包括要交納的稅費以及生產資料的投入),實際差距約為5:1~6:1。所以,溫家寶承認問題,並採取措施解決問題,可謂是一種實事求是的做法。
溫家寶在記者會上指出,他對中國農村的改革和發展是有長遠考慮的,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實行了家庭經營的基本經濟制度,給農民以生產經營的自主權,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
他又表示,第二個階段就是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方式,對農民多予、少取、放活。溫家寶以為,中國現在開始進入了第二個階段。在第二個階段中國政府要推進以稅費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各項改革,加強以農田水利設施和農業科技推廣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生產力建設;發展農村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以及推進基層民主建設。
跟長期生活在上海的江澤民不同,溫家寶在當總理以前就一直主管農村工作,他對農村工作不僅很熟悉、重視,並且對農民很有感情。溫家寶搞調研有一個特點:每次下鄉不是按照地方政府或是黨委給他安排好的路線去考察,而是隨時改變路線,或隨時讓車中途停下來,希望能真實地瞭解到農民的情況,這跟江澤民在一眾隨從前後簇擁著會見地方官員安排好的考察十分不一樣。
中央領導到農村考察,有時要瞭解到真實情況也不容易。例如看到糧食堆積如山,卻可能是從別的糧庫臨時調來的。對於這類情況,溫家寶心知肚明。他為重慶農民熊德明追討工資,就是在考察途中臨時決定下車考察發現的事情。後來在全國掀起一股不許剋扣拖欠農民工資的高潮,並且出臺了文件,拖欠農民的工程款(包括工資)2006年以前一定要清理完畢。
據1月31日《第一財經日報》,2002年在農村工作會議上,那時還是副總理的溫家寶曾脫稿激動地說:「我們做領導工作的,對農民能不能有點感情?如果沒有感情還算什麼領導?」。
亞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