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大2000級政治經濟學碩士畢業生,小蔣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套具體慎重的打算。他希望進入投資銀行、外資企業或像移動通信那樣的大公司做一個高層管理人員。
小蔣對記者說:「我去過一次招聘會,就是在農展館舉辦的那場,然而從此決定再也不去了,因為那種地方根本沒有機會。」談起招聘會現場人山人海的盛狀,他還心有餘悸,「不僅如此,那些參展的單位感覺也沒有太多誠意,要求高得不合理,待遇卻少得可憐。偶爾有幾家好一點的公司,但也只招很少幾個人。」面對並不樂觀的現狀,小蔣依然沉著自信,「我不讚同現在社會和媒體都在宣傳的『先就業再擇業』的觀點,因為跳槽的成本太高。我清楚自己的實力和目標,也有信心可以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在北大的畢業生宿舍裡,記者還採訪了公共經濟學、環境學、哲學、中文、天文、物理等幾個專業的數十名學生。他們有的準備出國,有的接著讀博,有的全心找工作,還有的哪一個也不放過,「腳踏三隻船」,但「今年畢業生的就業形勢特別嚴峻」是他們共同的感觸。
哲學系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學生說,他們班大概有50人,除1/3繼續讀博之外,其餘的都一心找工作,但目前一個接收函都沒有接到。政府管理學院的一位老師也說:「往年的這個時候已經有很多人簽了,起碼也有個意向,但今年很多人連意向都沒有。」當問及是否是北大學生要求太高時,一位男生脫口而出:「別說對工作要求高,有人要就不錯了!」
在一年之初就來評價今年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似乎為時過早,但大量悲觀的預測性的報導在去年10月就開始接踵而來,認為高校自1999年大幅度擴招後的第一屆畢業生將在2003年畢業,2003年將是第一個畢業生高峰年,也是就業高壓年。
人才市場的三座大山
毋庸置疑,超載的人才市場已然成為2003年一個最顯著的特徵。除去正常的人才流動以及其他失業、下崗再就業的人群,等待就業的大學畢業生主要有三種類型:往屆、應屆和春季畢業生。
2001年我國應屆畢業生總數大概是115萬,2002年是145萬,而今年,那批幸運地趕上第一年擴招的「好時候」,現在又疲憊地奔波於各種招聘會和筆試面試的那些人,總數則達到了212萬,比2002年增加67萬人,增幅接近50%。
此外,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於進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有關問題意見的通知的規定,2002年的畢業生在離校前仍未落實就業單位的,可以延長擇業期兩年。這群人必將參與今年的就業,從而加重了就業壓力。而2002年大學生首次畢業分配時只有70%能夠就業。以情況相對較好的北京市為例,2002年北京市的一次就業率為85.3%,相當於8.9萬畢業生中可能尚有1.5萬人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他們也將加入今年的就業大軍。
伴隨1999年的擴招,2000年的春天一些學校也迎來他們第一批春季新生。這批人也將於今年下半年開始他們的求職歷程。僅北京市就有大約4000名第一年招收的春季入學新生即將面臨畢業分配。
有關專家估計,2003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在70%左右,也就是說在2003年將有64萬左右的大學畢業生離校時落實不了工作崗位,而到2004年這一數字將會達到75萬。
據北京市人事局2002年向社會發布北京市人才市場供求信息介紹,2002年1月以來,北京市各人才中介服務機構登記招聘職位需求50.7萬個,登記求職人員共150.1萬人,職位供求比為2.96比1。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通訊生動地比喻現在的就業形勢是「三個蘿蔔一個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