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確經歷了一段「忽略過程」或說「沒有過程」的年代。經濟瘋狂發泡的那些年中,排一宿隊倒個「樓花」就能賺幾萬,跟風「炒」一把股票就能發筆橫財。幾位朋友一臉嚴肅地說:這不是「神話」,是事實;而且他們都親口嘗過這種甜頭。有的一天之內在股市幾個「進出」,本錢都沒用就賺了一部高級轎車;有的只「倒」兩三手就把幾十平方的「陋室」變成了兩百平方的豪宅。熬夜排隊,生物學博士肯定要輸給坊間的「搓麻健將」;跟風「炒作」,也完全用不著精深的現代經濟學知識。現實,是最有權威的導師。既然伸伸手就全有、彎彎腰大把撈,那麼還有誰願意費心費力地勤學苦讀呢?「十年寒窗」,得耽誤多少賺真金白銀的機會呀!在這種社會性的瘋狂中,年輕人的眼越來越高,心越來越浮,學識、能力卻越來越低。他們甚至形成了簡單的直線思維,以為世界原本就是沒有過程的。而那些20來歲的「星」們,更成為負面的榜樣--「沒費什麼勁」就一舉成名、一步登天;唱紅一兩支歌,就能開著價值上百萬的名車四處兜風尋歡。難怪連一位在港工作的美國人對香港青年的「追求」也搖頭了,不以為然地說:「十六七歲就總想開著高級車滿處逛,好逸惡勞怎麼行?」
一場金融風暴,無情地擊碎了港人的迷夢;持續的經濟衰退,更使從未經歷過風浪的年輕人手足失措。他們不清楚香港「從哪裡來」,更不知「該向何處去」。一些居心叵測者趁虛而入,把特區政府歪曲塑造成將香港經濟瞬間變衰的巫師,不斷挑動人們與政府對抗,要求其「一夜之間」使香港再現泡沫時期的畸形繁榮。然而,瞭解歷史的港人是清醒的,經過艱苦搏殺的成功者是冷靜的,真正熱愛香港的人是富有責任感的。李嘉誠、曾憲梓等商界名人,多次站出來以個人的奮鬥經歷,勉勵大家鼓起勇氣、逆境圖強。離百姓更「近」的一些中年明星,也走下舞臺、螢屏,用自身的魅力衝擊低落的人氣。去年榮獲香港城市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的周潤發,最近與該大學300名學生會面傾談,共同分享的不是他的學養榮譽和藝術成就,而是艱苦的生活與奮鬥歷程。他為「現時的大學生太幸福,對低薪的工作往往不肯屈就」而感慨。這個從香港南丫島走出來的初中生,當過酒店的服務員、辦公室的勤務,在酒樓裡賣過點心,最難堪的是借錢進貨、推銷洗潔精,搬著兩隻大箱子逐戶叫賣,結果只出手兩支,其餘全都留作自用了。而從只會「很高興見到你」和「再見」兩句英語,到成為揚名好萊塢的「大腕」,其中的艱難與辛酸,更只有周潤發自己最清楚。掙過4元日薪的他,對4000元月薪都不屑一顧的大學生們,真情地說:「這個世界是無捷徑的」,「職業無論薪酬高低,都是一份工作,從中獲得的經驗是金錢無法換取的。」年輕人不該「太重視金錢,而忘記了工作當中的樂趣」。
這些經歷、經驗和勸導,對香港的現代大學生們來說,實在是太少了,少到了足以令人驚諤的地步。以往伴隨他們成長、進行「身教」的,一直是那些沉溺於豪宅名車、行樂於脂粉世界的「新星」們。滲透於各個社會角落的「言教」,則是形形色色的撈「快錢」訣竅和發家暴富的「點金術」。對國際巨星的平實、真誠和積極的工作樂趣觀,許多大學生既感到新鮮,更從中受到深深的啟發。不同尋常的「言教」,使他們認識到「過程」的重要性,明白了只有從低處做起、腳踏實地攀登才能有所成功的道理。螢屏外的周潤發,成功地擔當起心理醫生的角色,對醫治香港青年的現時病態心理,盡了一份公眾人物應盡的社會責任。
香港從來都是「群星璀璨」的世界,但這星群之中,既有催人起舞的「啟明星」,也有令人沮喪的「掃帚星」,更多的則是轉瞬即逝的「流星」。但願有號召力的「明星」們,都能像周潤發一樣,對香港的青年,做些積極的「言教」;為香港的明天,長久地散發出耀眼的星光。
(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