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卡內基基金會廿日發表論文,題為「『九一一』一年後:改變了的世界」,由基金會十餘位專家通力合作,馬修茲(Jessica Mathews)博士總其成。其中有關美中關係,新近加入基金會的史文(Michael Swaine)博士貢獻良多。文章指出,美國與中國間可能形成戰略對峙,主要成因有兩方面,一是反恐戰爭後,美國和中國周邊國家對中國形成包圍;一是基本價值觀及理念上的重大差異。
馬修茲說,中國北邊是俄羅斯。九一一之後,俄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走得更近。在阿富汗的反恐戰爭中,俄羅斯提供了許多政治、經濟和軍事上援助。過去中國寄望「俄中連手對抗美國霸權」,但是現在,俄羅斯對俄中連手一事,就算興趣雖尚未完全消失,也已經大不如前。
在中國西面,美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已隨反恐戰爭進入中亞,未來可能對中國的西部邊界形成包圍之勢。中國與中亞諸國建立區域多邊安全架構「上海合作組織」,其目的之一是要阻止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向東擴展,但是如今「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反成為美國反恐戰爭的盟國,這遠非中國所料及。
在中國西南側,巴基斯坦原是中國的重要盟友,但是「九一一」之後,美國改善與巴國的關係,甚至取消行之有年的制裁,使美巴兩國交往日趨熱絡。這種發展,未來可能削弱中國在南亞的影響力。中國的東邊是日本。因為反恐戰爭,日本在亞太地區的軍事相關活動顯著增加,例如提供基地、補給等後勤支援。這種發展令中國擔心日本軍國主義可能復活。
擁有加州理工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的馬修茲指出,「九一一」為美中關係提供了機會。在此之前,很多美國人深信中國是美國的潛在敵人,但是九一一之後,美國有了個「具體而且已經存在的」敵人-恐怖組織。由於九一一,美國國內有關中國問題的辯論暫時不再加溫。相反地,美國要集中資源對付恐怖主義,也要為可能攻打伊拉克而準備,於是較無心思、也無太多精力因應中國;對於中國崛起的戰略意涵也不太注意。
馬修茲曾擔任國務院主管全球事務的副次卿。她說,為了維繫反恐聯盟,美國努力避免與北京對立,免得分心。當然,「九一一」也為中國提供成本低廉的好機會,讓中國對美國展現善意。這些包括中國提供情報、切斷恐怖份子的錢糧管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