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中訪問的某經理是這樣回答的:市場已經形成,而開發這種晶元需要大量財力和時間,開發了也趕不上市場,只會貽誤時機,成本還可能比進口來得高。作為一個技術人員,這樣的回答我是非常熟悉的,我的經理也不止一次的對我說過類似的話。但讓我始料不及的精彩的內容還在後面,節目主持人又採訪了社科院的某幾位「學者」(字幕上是如此介紹的),他們的觀點驚人的一致,引其中一位的原話吧:「……雖然肥了美國晶元廠商,但也肥了中國的營銷商啊,他們是在中國納稅的。與其沒有這塊收入,現在這個樣子更好 …… 如果進口成本更低,為什麼不用進口 …… 」,另外附加一堆「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的廢話。
類似 VCD 的情況,在國內的「高技術」產業中是司空見慣的:一種新的產品,花在幾塊進口核心處理晶元的錢佔到售價(注意,不是成本)的一半以上,剩下的一小半是附屬軟體、技術許可協議費用。廠家從哪裡找利潤呢,想辦法用更便宜的印刷電路板,更便宜的電阻,更便宜的電容,更便宜的外殼(不要驚訝) -- 如果把更便宜換成更差,一般也都是成立的 -- 以及,想辦法壓低工資。簡單的說,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利用它們在技術上的優勢,成功的豎起了一道技術與利潤的壁壘。當我們為了一點微薄的利潤頭破血流的時候,美國人可以把他們十年前的軟體以 20 萬美元的價格賣給我們(這是我親身經歷的真事)。不僅如此,除了獲得高額利潤外,這個技術壁壘對我們還有一個更致命的打擊,就是企業自主研發能力的不斷萎縮。是啊,進口的東西又便宜又好,為什麼要自己開發?為什麼還要保留自己的開發隊伍?發展到現在,不少企業已經幾乎完全放棄自行開發了,很多公司在推出產品的時候只是把國外晶元廠商給出的參考方案換幾個更次的元器件了事。我曾經參與過一個大規模的,對一種網路接入設備的測試,二三十家廠商的產品,可以劃分為兩到三類,同類的產品擁有相同的驅動軟體、相同的操作界面、相同的電路設計,甚至相同的毛病。
國內的電視是常常讓我感到驚訝的,有些欄目我真的不知道究竟在鼓吹什麼。上面這種情況,在我們的「專家」口中竟成了「雖然肥了美國晶元廠商,但也肥了中國的營銷商」的「雙贏」!100 年前列強向中國傾銷「洋釘、洋火、洋紗」在他們看來大概也是「雙贏」吧!因為畢竟有一部分買辦先富了起來嗎!而且這些人還拉動了國內消費!
當然,作為一個企業主體,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如果進口成本、風險更低,選擇進口而不是自主研發是順理章的。雖然我認為這是一個短視的做法,但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沒有理由要求哪一個企業擔起這個責任。但是作為宏觀調控者的政府、輿論組成部分的媒體和我們的知識份子,完全應當看到這個現狀的危險,向全社會揭示這個危險性,並且積極的出謀劃策來怎樣改變這一現狀。可惜,我在電視裡看到的只有對這些的辯解,肯定,甚至是鼓吹。
我對這種短視感到很悲哀。但是,如果這不是短視呢?